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主題討論(十五):1/16與1/17日司宴池睡眠裝備與實用分享

主題分享的題材近來感覺是遇到了點瓶頸導致遲遲無法推出新文章,因此這次我想要改變個方向,把討論聚焦在行程中大家對裝備實際使用的感覺上,用一篇主題文章方式把大家的心得集中彙整以便和大家分享與參考。

本次主題要討論的就是前不久舉辦的白姑行程,因為這次行程正逢寒流來襲,宿營時環境氣溫對我們是很少經歷過,所以我希望伙伴可以分享自己所使用的宿營裝備以及二晚下來實際使用的感想(覺),還有可以和大家分享的技巧、建議或改進,希望集結大家不同體質、不同裝備的實際分享不但能提供更有參考價值的資料給大家,更可以讓自己了解本身睡眠系統使用的實際適溫為何,這對個人來說可是很重要的。

文章當然是以小弟以個人分享做個開頭,之後非常歡迎同行的伙伴加入分享,在回應時可以省略我已提及的相同部份,如天候和營地等,你可以針對宿營與睡眠裝備以及實用感覺和建議做分享即可。

一、宿營環境與天候狀況:
營地: 司宴池營地,位於短草稜線上,高度約2850M,搭營位置選在一面箭竹(稀疏)與一面樹林,另二面則透空。


黃色天幕即為本次搭營位置,但溫度計位置標示有誤,
應該是更右側那棵有綁營繩的樹才對

天候狀況:1/16日夜晚多雲轉晴,微風但濕度高,氣溫:入夜後均溫零下5度,最低溫達零下7度。
1/17日夜晚天晴、儞有微風較乾冷,氣溫入夜後均溫約零下3度,最低溫則不知,但整體感覺有氣溫有比第一晚高出一點點。
*以上溫度為SUUNTO溫度計(掛於天幕旁樹幹)所測得數據,同行伙伴如有補充或更正歡迎提出。

D2清晨,天幕下反潮全部結冰

下方黑色物體為背包延伸袋部份,表面也有一層冰
團體宿營裝備: 高雄百岳天幕,尺寸360X360cm,二晚宿營皆是天幕露宿,天幕採開放式搭設(四面通風),固定點皆繫於樹幹上,固定點高度約80-100公分。
地布:泰維克三張

二、宿營與睡眠裝備:睡袋:Nunatak ArcGhost R號標準款,無帽兜也無背部填充,適溫攝氏0度
睡墊:Term-A-Rest Ridge Rest S號,睡墊置於露宿袋外,睡墊長度不足部份我以背包做為隔絕(背包內裝有個人裝備)。
露宿袋:Ti-Goat Ptramigan露宿袋,表布抗水透氣,底布則為覆矽尼龍,入睡時皆將紗網和外層開口收緊至可讓口鼻呼吸大小。
枕頭:輕量吹氣枕頭,尺寸L號

睡眠時穿著服裝:
保暖衣:PHD Minimus Down Jacket,表布MX材質。
保暖褲:Montbell UL Down inner Pant,女款L號
帽兜:Katabatic Windom Down Hoody
內層:
REI長袖排汗衣PS材質
TNF BIOTEX機能褲
襪子:
Smartwool Mid Weight HinkingX2
排汗襪X1

三、睡眠實際感受與分享:使用者: 身高176cm 體重:75kg
個人特質:比較怕冷而不怕熱
二晚同一天幕下露宿人數共10人,採二排橫睡,內側6人,外側4人,我睡的位置位於外側第3位(左右皆有人)。

1/16日狀況:晚餐吃了一包乾燥飯,於1900入睡時感覺溫暖,只有腳指部份冰冷,我再加穿備用羊毛襪以及用手握住後恢復溫暖,至天亮也都未再感覺寒冷。在下半夜約一點之後腿部開始感覺有寒意,但不包括腳部,但上半身的睡袋我發覺竟然掉到腰部左右,也就是上半身除了原本服裝外幾無睡袋覆蓋但也無感到寒意。身體雖能以仰躺伸展方式睡眠但會有些微不舒適感(冷),以側睡腳部灣曲方式則可舒適睡眠,所以下半夜後即以平躺與側睡互換方式睡眠至起床。

1/17日狀況: 晚餐因為疲累只有喝熱湯與吃了一些肉片,原本準備的乾燥飯並未食用。2030入睡時狀況和第一晚差不多,腳指冰冷狀況也以相同方式處理,整體來說一開始尚稱溫暖舒適。約2330時下半身開始感到寒意,不過和第一晚不同的是,以平躺伸展姿勢會有較第一晚更強的寒意而且已達到影響入睡程度,此時只能以側睡灣曲腿部方式入睡,整個下半夜到起床也幾乎都是以此姿勢渡過。不過這晚影響睡眠的除了天候因素還有睡在身旁的阿信,他整個腳部斜插到我的睡墊上,三不五時會把我的腿部擠出睡墊,要知道身體直接與泰克地布接觸的感覺非常寒冷,所以整個下半夜可說是比第一晚更難眠。

個人分享與建議:
裝備部份: 這顆ArcGhost睡袋原本個人使用設定就是在3-10月的三季使用,所以這次行程用上除了一開始誤信天氣預報沒有攜帶冬季的主力睡袋RAKU外,也只能說誤打誤撞的測試了個人對整個睡眠系統的適溫極限,就當做是另一個收獲吧。

同一套睡眠系統我在2010年10月下旬也在天池山莊和合歡北峰下小溪營地使用過,二晚也都是天幕露宿,和這次相比只有睡墊不同,前二次的最低溫接近零度,不過都是感覺溫暖而且一夜好眠。所以經過這次的白姑行程,基本上個人是認為這套睡眠裝備系統對本人的戶外適溫(使用天幕)約是在零下三度左右,至於山屋內的話應該有零下五度的實力,極限溫度大約在負七度左右。

服裝的上半身部份包括羽絨衣和帽兜個人認為表現稱職,我很驚訝的發現二晚下半夜睡袋都已落至腰部位置但上半身都未覺寒冷,看來這個環境溫度還未達其極限,所以三季末期至冬季以這二項的組合應該是足以應付。不過在下半身部份,羽絨褲在營地活動時保暖度沒問題,但是在睡眠時下半夜二晚皆有會冷的感覺,以它的重量和填充量加上睡袋先天不夠力所以這也只能算目戰之罪,褲子部份應該足以付其大大部份狀況所以就也暫時沒有無更動或加強的計畵了!

露宿袋的用狀況,第一晚口鼻附近區域部份反潮嚴重,摸的到有潮濕的水,這是因為在變換睡眠姿勢時露宿袋開口會無法對準口鼻所致。其餘我有摸到的部份則是冰冷並反潮。第二晚露宿袋反潮狀況因為有特別注意口鼻位置所以比第一晚好一些。

個人部份: 雖然第二晚的氣溫較高,但是第二晚明顯的比第一晚感覺寒冷,這部份我認為主因在於第二天晚餐進食不足,半夜還有肚子餓的感覺。這狀況清楚說明了使用者更是影響睡眠系統表現的重要因素,因為能產生熱能的只有人體,睡袋等裝備的做用只是要留住人體熱量而已,所以進食就是所以補充人體熱能燃料的主要方法,缺少然料又怎麼有能力發熱呢?所以即使下次晚餐吃不多,入睡帶些高熱量行動量在手邊,到時隨時可以補充一下熱能應該是個好方法。

腿部會冷,不知第二晚我讓大家帶加滿熱水的水瓶進睡袋效果如何?,因為我這次只有帶水袋我也不敢加熱水,所以想聽聽大家這方面的分享。

附帶分享個人的行進間穿著:1/16日與18日行進時上半身為REI PS排汗衣加RAB風衣,下半身為TNF機能褲加MHW軟殻。

1/17日營地出發時穿著REI PS排汗衣、RAB風衣外層加穿RAB Latok Alpine Jacket,下半身為TNF機能褲加MHW軟殻和REI UL 雨褲。保暖帽為土匪帽型式,手套則為RAB PS材質。

在白姑東南峰時把上半身的RAB風衣、手套和土匪帽脫了,之後一路回到營地服裝都相同。上半身D1與D3行進間以PS搭風衣方式感覺剛好,但第二日改穿RAB Latok Alpine Jacket,雖然海拔高而且氣溫低(溫度計如果沒有壞一路都在零度上下),但在太陽下仍會覺得有點太熱,所以我會用拉鍊來調整通風散熱。下半身基本上行進時還好,第二天曾一度考慮要把雨褲脫了,但又不覺得太熱而做罷。

附帶提一下,別的伙伴狀況我不知道,但身旁的阿信二晚都只有舊款的幽靈+32睡袋,沒有露宿袋,保暖衣是刷毛的,睡墊是一面是海綿一面是鋁箔那種,他說他只有第二晚腿部會冷(才以才擠我)。看完他的狀況,我不得不以崇拜的口吻說:「依係蝦米狼」?看來身體夠強又不怕冷才是王道啊!!!

以上個人分享完畢,歡迎同行伙伴也來加入討論,你無私的分享將是大家最寶貴的參考資料!

山行者豪哥 2011/01/2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