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睡袋適溫(四):膨脹高度


前面三篇的睡袋適溫文章花了很多篇幅來介紹科學的測試方法,但不可諱言的在睡袋適溫的標示上即使再科學的測試都有其不科學或不能以科學測量的部份,也因此在第四部份我們就來看看一個相對不科學的適溫推論法─膨脹高度。

就保暖原理來看,在姑且不論睡袋設計或使用者的差異的前提下,越高的絕緣層代表了越高的保暖能力,因為在絕緣層中會具有更多的熱不良導體─空氣(這有點把相關變數簡化到離譜),而絕緣能力就能以此推估,而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要來談談一個影響適溫設定的因素─睡袋隔間膨脹高度(baffle height或是loft)。

雖然以膨脹高度來設定適溫並不科學,但很多的美國廠商卻是以其做為適溫標示的主要依據。首先我們從睡袋三小廠中的WM和Nunatak在相同適溫標示下睡袋的隔間膨脹高度設定數值來看起。就以32°F與20°F這二個適溫等級的睡袋來檢視,在暫且不論其他的設計條件下,我們可以發現在規格表中所謂的baffle height或是loft這項的數值似乎有著一些共同的巧合。

以下舉32°F適溫的Nnunatak的Arc Ghost與WM的SummerLite以及20°F適溫的Alpinist和UltraLite的規格表做為範例。


Nnunatak Arc Ghost規格表


WM SummerLite規格表

Nunatak Alpinist規格表


WM UltraLite規格表
乍看之下WM的膨脹厚度都要比Nunatak多上一倍,但其實這個不同的原因在於WM所標示的是上下二層,也就是在身體上下二層的膨脹高度總合,而Nunatak標示的只有在身體上方的單層膨脹高度值,所以把WM的數值除於二其實二者的膨脹高度在相同的適溫下是一模一樣的*。所以雖然各款的羽絨填充量有多寡的不同,但在膨脹高度的標示卻是二者相同。

如果再進一步全面檢視,在Nunatak的產品中,所有32°F的產品都標示了2英吋的baffle height,至於20°F則都標示了2.5英吋的baffle height。至於WM的產品中32°F的產品都標示了4英吋的loft,至於20°F則都標示了5英吋的loft,我就以手上的二顆睡袋實際來測量看看:

第一顆是標示適溫20°F的Nunatak Raku:
第二顆是標示適溫32°F的Nunatak Arc Ghost:
這二張照片拍的可能不是太精準,因為這是一手拿著尺一手拿相機自拍而成的,大家就參考一下吧,真正國外實驗室的測試方法請參考這張圖,附帶提一下連結的這個網頁就是在美國以研究織品著名的堪薩斯州立大學的實驗室,內容有它提供的各項測試,還包括了價格,有興趣大家不妨多多參考一下。

再接下來我們再以BPL中的睡袋適溫設定文章來看,他們在參考了多家睡袋製造商並且採訪了許多使用者的經驗後,他們推算出一個適溫標示與膨脹高度的相對數值*,我個人加以整理並製表如下。

睡袋層膨脹高度與適溫設定相關數值,單位公分/攝氏

此表單位是英吋/華氏,方便對照使用
以BPL的表格來看,30°F的適溫需要1.8英吋(4.6公分)的膨脹高度,而20°F的適溫則需要2.2英吋(5.6公分),這個數值相較之下比WM和Nunatak所標示(要求)的數字低,我個人推測這也許是睡袋製造商比較保守所致,畢竟標準提高一些使用者對適溫能力的抱怨也會少一些。

而由把膨脹高度設定做為適溫標準這個前提放到填充量的角度來思考,製造商在設定睡袋適溫時就會依睡袋應該達到的膨脹高度來製做隔間高度尺寸,所以在相同的隔間空間下,FP值較高的羽絨就能以較少的填充達到需要的膨脹高度(體積),所以相對來說就能達到輕量的目標。

當然我們一定要注意的是,這個膨脹高度數字只是廠商從經驗中得到推論,事實上是缺乏科學的實驗証明,也就是說這基本上只能當做一個保暖性的參考值。但換個方向來看,現在市面上有著的許多不同號稱科學的測試方法所得出的測試數值,只是「實際環境」和「人」這二項變數卻永遠不會和實驗室設定相同,把數值當做參考可以讓在我們選購睡袋時提供多一些可供參考的資訊,但請不要把數字當成你唯一的指標,只相信數字是危險的!

另外睡袋除了膨脹高度外以下的這些設計也是影響保暖能力的相關重要因素:
有無帽兜
型式,木乃伊、無背部填充
合身程度
拉鍊、防風唇等設計
填充材質與填充量
隔間的結構
表布的透氣性
此外在BPL的文章中也強調,除了睡袋本身,使用者個人的生理和新陳代謝狀況,以及睡眠系統等等也都是會造成睡袋適溫差異的重要因素。

最後和大家分享的是如果要從增加睡袋膨脹高度來提升睡袋保暖能力著手,除了花錢換顆新睡袋外還有個簡單又可兼具輕量的方法─那就是穿上你的保暖衣。既然保暖衣是一定要攜帶的重量那何不讓他一物多用,穿著它進睡袋以增加膨脹高度的方式來提升睡袋保暖度,如此一來也可以搭配適溫較高重量較輕的睡袋不是一舉二得。只不過採用這個方法有一點要注意就是睡袋不能太合身,太合身的睡袋會壓縮保暖衣的膨脹高度反而會讓效果大打折扣的。

附帶一提,如果有人想同時用二顆睡袋一起搭配的方式提高睡袋適溫能力,以下提供一個BPL論譠提到的算式,讓你可以計算一下這二顆睡袋相加之下可以達到何種保暖能力:
(70ºF-適溫較高睡袋的適溫值)/2=B
適溫較低睡袋的適溫值-B=二顆睡袋結合使用時的適溫
舉例來說,如果你想同時使用一顆適溫40ºF以及一顆30ºF的睡袋,那我們可以依此算式來計算:
(70-40)/2=15
30-15=15
經計算所得出的15ºF就是這二顆睡袋一起使用時的適溫值。只是這個數值也只是一個理想值,實際使用時還是得考慮很多變數,例如二顆睡袋的尺寸大小等等,所以這算式就僅供參考了。

最近花了很多時間在閱讀一些戶外裝備的基礎知識,個人感覺受益良多,未來有時間也會和大家持續來分享,其中有些部份也已經逐漸補充在舊文章中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基本上有些廠商認為澎脹高度只有在身體上方(未壓縮)的才具有保暖能力的,壓在身體下方的保暖材質因為受到壓縮所以是不具備保暖能力的。
*相關數值請參考延伸閱謮中的文章。
*在「防水透氣材質的相關知識」文章中我補充了一些關於防水透氣材質的作用原理和常見誤解的說明,歡迎去看看。

延伸閱讀BPL那二篇都是很不錯的文章可以好好參考一下。
BPL文章:睡袋適溫設定
BPL文章:睡袋適溫
Nunatak原廠網站
WM原廠網站
山行者豪哥 2010/0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