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出大絕〉裝備系統化與組合使用

你登山時使用的睡眠裝備有那些?先讓我們來看這張表:

0130-1 
這二者有什麼不同?輕量化的裝備數量為何更多?那誰會比較輕量?答案現在不告訴你,請先把文章看下去吧。

如果說「少帶」與「替換」這二個原則是登山輕量化的基本功*,那我認為裝備「系統化」與「組合使用」就算是出大絕。為什麼?因為只靠「少帶」與「替換」只算是完成了裝備輕量化中的「減重」與「減量」,表面上看起來裝備重量與數量輕下來了,但接下來更大的問題是,你如何能利用這些重量較輕、數量較少的裝備來達成與一般重量、數量裝備相同甚至更好的功能呢?畢竟,輕量化絕對不是買輕量的裝備就能解決一切問題,不然為什麼常聽到有人抱怨輕量化的裝備不舒適、不好用,或許你該回頭想想原因為會不會其實是你缺乏輕量化"技巧"來使用呢?

在輕量化中有一句名言:「少就是多」,但少要如何變多?如何利用這些重量較輕、數量較少的裝備來達成與一般重量、數量裝備相同甚至更好的功能呢?當然不是要你學會變魔術,而是得利用輕量化的基本原則「一物多用」再加上「延伸使用」與「組合使用」。這「一物多用」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不要只把一項裝備只當做一個用途來使用,而是要讓它的功能延伸發揮到其它地方。舉例來說,我的登山杖在行進時是登山杖,但到了宿營時我把它做為支撐天幕的營柱來使用,這樣就是一物多用。一物多用的好處除了是可以發揮了它原本設定功能以外的更多面向,延長使用(功能發揮)時間,更可以能減少攜帶功能重複的裝備,像登山杖能當營柱宿就可以不帶營柱了,如此進而可以達到另一層輕量化的目的。我想這個觀念大家應該都聽過也不難瞭解,只是我認為光是有一物多用還是不夠,還得要進一步以「系統化」與「組合使用」才行。

什麼是「系統化」(system)與「組合使用」?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可把所有的登山裝備視為一個大系統*,在其之下則依所需執行功能關連性(如睡眠、衣著)等再加以分類(組),讓各系統中的裝備能以組合(搭配)方式作用達到更好的使用效益或效能(請看下圖1)。不過要特別注意的是,組成這些系統內的裝備項目不一定是"實體"的存在,有可能是利用其它系統內裝備的"延伸功能"來組合(搭配)而成,也就是說各個裝備系統並非單獨分立,而是交互連集、環環相扣(請看下圖2),一個裝備可以在不同的系統內都被使用並發揮功能,這樣才能在裝備減重與減量的狀況下發揮與一般裝備相同的功能。看到這,你覺得這說法很抽象嗎?其實一點都不複雜,系統就是達成目標的整體,而組合使用系統內用來運作達成目標的方法。
圖2
圖1
 圖1
圖2
如果以上的敘述你不明白也沒關係,我們就以文章一開始的睡眠系統來做說明好了。你可以看到在我的睡眠系統內除了有睡袋、睡墊、枕頭,這些理所當然該用在睡眠的裝備,為什麼還要加上背包、保暖衣、保暖帽、求生紙這些看似不應存在於睡眠系統的東西呢?很簡單,先看看以下這張圖,這是我睡眠系統的裝備整體組合圖。
DSC06310
背包加上半身睡墊組合使用
 DSC06304
無帽兜、無部填充睡袋與保暖衣保暖帽組合使用
圖中可以看到我所使用睡墊只有半身長度,不足的部份我使用背包墊著,藉由背包的延伸功能(當睡墊)與半身睡墊組合使用,二者相加後雖然我使用的是重量較輕、長度較短的睡墊但卻能達到與一般全身長度睡墊一樣的保暖功能*,這就是系統化與組合使用。這樣的使用方式保暖度、舒適度會比較差嗎?等你自己試過再來說吧!再來看看保暖衣、保暖帽,因為我所使用的0度適溫的睡袋只有450克,因為它沒有帽兜也沒有背部填充,所以我在睡眠時利用穿著保暖衣、保暖帽來補強,三者相加我就能讓這顆輕量的睡袋俱備有一般睡袋相同的保暖度,這也是系統化與組合使用。

看到這你可能有個疑問,明明正常一個裝備就能處理的事情,我卻要用二個甚至三個裝備加起來一起用,裝備項目變多了重量不就更重嗎?這是個好問題,但答案其實很簡單。我的背包行進時是背負系統的一部份,但到了營地宿營時它就成為睡眠系統的一部份,也就是說我只是利用背包的延伸功能讓它能在睡眠系統中使用,整體的裝備數量事實上並沒有增加,增加的只是同一項裝備的延伸功能,如此一來我更可以把原本的全身長睡墊卻改成較輕量的半身款式,整體重量也同時減少。另外,我的保暖衣物其實是服裝系統的一部份,它們幾乎是任何行程都不可或缺的裝備,只是與其讓它大部份時間只做為營地保暖使用,不如加以延伸發揮,穿著它們進入睡袋內不但延長了使用的時間、更可以提能輕量化睡袋整體的保暖能力。在裝備總體數目沒有增加的條件下,進個組合使用方式能發揮的保暖能力可能更好。因此,利用系統化與組合使用,我不需要增加裝備數量卻能在使用本體重量更輕、設計更簡單裝備的同時發揮更好的效能,這才是輕量化絕招的奧秘所在啊!

所以,文章一開頭的裝備我們應該這樣來分析:不好意思,其中一般裝備部份的重量只是舉例並不一定很精確,就請不要太挑剔了。
0130-2 
從這樣的比較中,我們可以看出輕量化裝備的數量因為延伸使用的關係讓單一系統內其實不但未增加反而減少(單屬於一個系統的裝備減少),而且在重量上因為組合使用的關係更能減少單項裝備的重量(使用設計更簡單、重量更輕的裝備),至於在功能的發揮上,利用裝備相互的補強效能也達到與一般重量的裝備相同,整體來說,裝備在系統內所發揮的就不只是1+1=2而是1+1>2的表現了。

有很多人認為輕量化就是把裝備重量減輕,所以花錢買所謂「輕量化」的裝備就是唯一的方法,但問題是就算你把世界上最輕量的裝備集中到背包中,但你的總重量也不會是最輕的(更糟的是得不到你所需要的安全與樂趣),為什麼?因為你只看到看單項的重量,但你卻不知在這其中加總起來卻存在著許多「死重量」,而且不知如何讓它們以組合方式來發揮更好的功能。

什麼是「死重量」?攜帶功能重覆的裝備是「死重量」,還有只能為單一功能存在的裝備很多時候也是「死重量」。舉例來說,大部份人的睡墊只能在睡眠時使用,也就是說在行進的時候它是無法發揮任何功能,那它在這個時候可說就是背包裡的死重量。但我的睡墊不一樣,它除了是睡眠時使用的睡墊,在背包中我把它圈成一圈圍在背包內,幫助打包、定型更成為背負系統的一部份(這是輕量化中很基本的一個技巧)。如此一來,我的睡墊就不再只是睡眠系統的一部份,在行進中它也成為了背負系統的一部份,我不只延伸了睡墊的功能更讓它延伸發揮功能的時間。

 一個裝備不該只為一個目的而存在,如果背包裡的每一項裝備只能為一個功能而服務,那你的十個使用需求就得準備十項裝備。但是,如果你懂的一物多用,那你的十項需求可能只需要六項裝備就能達成。如果再進一步,你會系統化與組合使用,那你可能只需要四項裝備就能發揮十項裝備的功能。想像一個裝備如果能發揮二個功能,那它所代表的重量可能就只有1/2,而如果它能發揮三個功能,那它的重量在概念上可能只剩1/3,如此活化功能的使用方式才能真正減少背包中的重量與數量。要記住,登山「安全」與「樂趣」需求的滿足不一定要靠裝備數量與重量的增加,透過裝備「功能」的發揮,不但能減量、減重而且功能的表現透過系統化與組合使用可以絲毫不打折,這才是登山輕量化所要達成的核心目標與意義!

不只睡眠系統,包括服裝、宿營等等都可以利用「系統化」與「組合使用」的技巧達到輕量而且功能相當的目的,不過在裝備系統中有個部份有一個比裝備更重要的部份,也是這整個系統能發揮功能的起點,那就是「人」。千萬不要忘了你自己(使用者)也是系統的一部份,你的知識、觀念、技巧,不但可以讓整個系統順利運轉,更可以讓背包內的裝備發揮無限可能!

思考許久,終於還是一口氣提筆寫完這篇文章,因為我相信「系統化」與「組合使用」是輕量化觀念中很重要的一步,而且這些觀念與技巧比起花錢買輕量化的裝備來說可是重要太多了。我希望藉著這些深入介紹輕量化的文章能讓更多人真正瞭解決輕量化內涵,更希望打破許多對於登山輕量化的誤解,請不要把你對輕量化的一知半解當做你對於輕量化的瞭解,因為那並"不是"真正的輕量化!

*個人認為輕量化實做原則中除了「少帶」、「替換」的基本原則外,還有一項就是「漸進」,漸進簡單來說就是慢慢來。
*所謂「系統」(system)依維基百科的解釋,泛指由一群有關連的個體組成,根據預先編排好的規則工作,能完成個別元件不能單獨完成的工作的群體。如果把系統的概念導入登山裝備中,以我自己的使用來說,我會把我的裝備分成服裝系統、睡眠系統、炊事系統等等,每個大系統之下又可分為不同的小系統。
*使用半身睡墊其實不必太擔心保暖能力,因為這其中背包所負責的是下肢部份,身體的核心位置還是由睡墊來處理,而且在背包中我會把不需使用的裝備再塞進去,讓背包能有厚度而達到阻止體熱傳導的功能。

山行者豪哥 2013/01/30


1 則留言:

  1. 下半身睡墊用背包來取代,那請問路上下雨時豪哥會怎麼處理呢,因為記得豪哥也是傾向以塑膠袋取代背包套。

    非常謝謝豪哥所寫的精彩文章,讓我獲益良多,非常非常感謝,拓展我對登山輕量化的視野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