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連載〉豪哥登山輕量化講座(二):輕量化需具備的觀念


在進入主題之前我們先來談談二個基本觀念:
登山最重要的是什麼?
答案當然是「安全」,其次則是「樂趣」,這二者對我而言是"絕對"不可少*,爬山如果少了安全也也讓你覺得是件苦差事,那這樣的登山活動有何意義?只是,安全從不會從天上掉下來,要能安全的登山,我們必需有正確的觀念、熟練的技巧、充份的準備、適當的裝備以及永遠把安全擺在第一,而這些就是我們能對登山安全所做的準備。


*「舒適」的因素因為相對於個人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個人認為這部份列為登山的必要前提有比較大的彈性空間,這部份請容後再述。

「登山裝備」是什麼
?

登山裝備只是一種「工具」,它是協助你上山、輔助我們達成「安全」、「樂趣」與「舒適」的工具,但也因為它只是工具,所以請記得你(使用者)才是工具真正的靈魂。

工具本身沒有好壞,但少了使用者,工具只是沒有生命的癈物;如果少了正確的使用方法和技巧,再好的裝備都會是安全的負擔;任何不符合自己需求的裝備,即使再便宜都是浪費。對於裝備更重要的一點是─「裝備重量」與「安全」絕不能畫上等號。就如開頭所言,安全是要由正確的觀念、熟練的技巧、充份的準備、適當的裝備所共同促成,空有裝備是不能為你帶來安全的,世界上也沒有一項裝備可以保證你的安全,裝備始終都是「工具」而已。

在說明了這二項重要觀念後,我們再回到本文正題。說真的,輕量(化)其實並不難,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大學問,它當然有著很多的優點,但從輕量化中"獲利"最多的往往是那些炒作商業利益的人而不是一般登山者,其中原因就在於人們對它乏完整而深入的瞭解。因此,要能深入的瞭解輕量化,我們就要從輕量化基礎也就是觀念來談起,首先我以這張圖來說明輕量化整體流程。
圖表1


讓我們再複習一次輕量化的定意─「輕量化是一種讓你在裝備重量與安全、樂趣、舒適中取得最佳平衡(點)的方法」,然而方法必需建構在觀念之上,從而了解在輕量化過程中你該做什麼評估、遵循那些原則、具備何種知識,這些才是輕量化的根本基礎。如果空有方法而無觀念,知其然卻不知所以然,所得到的輕量結果往往容易不完整也不能符合個人需求。

你或許要說:「觀念」二字是如此虛幻,因為它看不到、摸不到、花錢也買不到,但它卻可能是輕量化中最大的決定因素。輕量化有句名句是這麼說的:「所有裝備最(沈)重的是你的心」,這就說明了輕量化中無形的觀念比有形的裝備更關鍵。但「心」是一體的二面,所以我會說:「正確的觀念與知識是最輕的裝備,它沒有一克的重量」!觀念和知識可以是你輕量化的障礙也可以是不具有一克重量的最大助力。你或許可以花錢買下世界上最輕量化的裝備,但你卻無法用錢輕量化你的心,因此在對實際對裝備輕量化之前,我們得先來了解、評估和建立一些必需具備的輕量化概念,這是我們進行輕量化實做的基礎,而且是你花再多錢也都無法達到的輕量化。

1.
輕量化「動機」評估:

當人會想要做一件事或一種改變總是要有個出發點─換言之就是「動機」,按國語詞典的解釋─「動機就是引發人從事某種行為的力量和念頭」,當然想要著手輕量化也是一樣,會想進行輕量化總是需要有一個動機,如果只是漫無目可能就只是一時衝動而已。

輕量化既然只是登山的眾多方法之一,它不是唯一更不是絕對,那我們採行與否就得仰賴你的自我評估。因此,在你想進行輕量化之前請先問問你自己,為何要輕量化?為什麼想要輕量化?輕量化能為你改變什麼?你希望輕量化為你帶來什麼?這個答案要由自己來回答自己,因為這是一個自我的評估,這個評估結果將會影響在輕量化過程進行中的強度。當然評估不可能漫無依據,你一定會問那要評估的面向有那些?在以下的文章內容第三點就是你可以做為評估的參考依據。

2.只有「安全」與「樂趣」不能被輕量化:
在輕量化中有什麼是不能被輕量化?很坳口的一句話,但這是最核心的觀念,所以請牢記在心─安全」和「樂趣」這二項是絕不能被輕量化的! 輕量化既然是從事登山活動的一個方法,「登山」就是以「安全」、「樂趣」為前提和目標的活動,所以進行登山的一切的觀念、技巧、知識、準備、行動,甚至所有的裝備都是為了達成這個目標而存在的,如果沒有安全和樂趣登山活動就毫無意義。輕量化當然也要在不違反這二個前提下進行,「安全」和「樂趣」不只是前提、底限更是最高原則。也許你會問「輕量化」能同時保有安全和樂趣嗎?這部份我會在文後一一來詳細說明的。

3.量(化)是"相對":
大家都很熟悉這句輕量化的名言:「Light is Right」,但事實上,輕量化怎麼可能全是對的、更是不可能沒有缺點的!

輕量化好處大家聽的太多,但是缺點卻少有人提。簡單來說,因為輕量化只是登山的方法之一,所以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登山輕量化,而輕量化更不是對每個人都是好(有利)的。大家必需認知的是要採取輕量化方法達成輕量目的過程中是需要付出相當代價,不論是有形還是無形的,所以我們該做的是具備與充實對(正確)的觀念、知識與技巧把輕量的優點(有利因素)擴大並降低缺點(不利因素)的影響,如果缺乏正確的認知和方法,你可能不但達不到輕量目的而且會傷財又傷心,所以輕量化是「對」還是「不對」?就本質而言它沒有對錯,因為它只對於使用方法的人才具備「相對」的價值判斷!

輕量化是相對的!這是我最重要的觀念,也可以貫穿我的整個輕量化理論。正一如我我在文章開頭就開宗明義的出,所謂輕就是重的"相對",輕量(化)相對於個人、行程、環境等等也都是相對的,沒有一個輕量(化)理論與做法是適用於每一個人,因為輕量()並不是絕對的,它應該是相對於個人、行程、環境等因素……而有所不同的方法輕量()個人的相對性來看:輕量化的「動機」是相對的: 要不要輕量化?該不該進行輕量化?這個決定就是相對於每個人的。輕量化當然有很多的好處和優點,但最高原則是只要你覺得安全、樂趣並擁有可接受的舒適,登山時背包要輕要重都沒有對錯,因為這都是你的自由選擇。

舉例來說,阿信登山時背負15kg的基本重量根本是輕鬆愉快,那相對於他而言可能毫無需要進行輕量化的動機和理由,使用這樣重量的裝備一樣讓他能達到安全和樂趣,我們能說他一定要得要輕量化才正確嗎?

文章看到這,我不是說不想(需)輕量化的朋友就不必往下看了。我是希望大家都明白,背包重量與安全、樂趣無關更沒有熟優熟劣的分別,我們大可不必相信「Light is Right」這種宣傳口號,也不必為輕量加上太多美好想像,因為輕量化始終都只是一個「方法」而已,所以不想進行輕量化的朋友當然也可以繼續閱讀下去,因為這其中還是有一些方法和觀念是值得大家共同分享的。

「重量的感覺」是相對的:
讓我們先拋開第一部份所量化的數字定義,事實上輕量對每個人的定義也應該是不同的,也就是這「重量的感覺」也是相對的。

舉例來說,如果阿信有一天要開始進行輕量化,他把背包基本重量減到了9kg,而同行的我基本重量則低於5kg。這9kg對阿信來說可能已是一個足夠達到安全、舒適的輕量數字,但對於肉腳的我來說,超過5kg就可能是個沈重的負擔,所以重量(輕量)的實際感覺對我和阿信來說也是相對的。數字是死的,因為重量的感覺因人而異,所以輕量的實際定義應該是要建立在個人的感受上,請你依自己的體能狀態來評估,在輕量化實做過程中由自己來感受並探索對重量的感覺,進而為自己找到一個重量的最佳平衡點。

「裝備的取捨」也是相對的:
什麼裝備可以輕?什麼不能輕?或是說要不要帶什麼裝備這部份也是相對的。這也許是輕量化中最難的課題之一,但我們也不需為此過於苦惱,因為在輕量化過程中每個人本來就會有不同的取捨,每個人要達到滿足本身「安全」、「樂趣」甚至「舒適」所需要的重量都是不同的。

基本上,每個人輕量化的起點並非是齊頭式的平等,因為大家俱備著不同的體能、知識、輕驗與巧技等條件,只要在不減少安全與樂趣的前提下,裝備的取捨都是相對於你自己的,而對於每項裝備的需求程度每個人也都不相同。

舉例來說,阿信上山時一定要帶枕頭不然睡不好覺,但是我卻可以使用裝著備用衣物的收納袋做為枕頭。相對於阿信非得有枕頭才能有一夜好眠,但對我來說這卻是可以用替代做法達到輕量的部份。這就說明了因為每個人有著不同需(要)求所以會有不同的輕量化做法和結果,每項裝備是不是可以取捨或代替都是相對於你的。

而在取捨之間要強調的還有以下這二點原則。
第一要明白「需要」和「想要」的裝備是不同的:需要是必要,因為沒有它就會直接影響到你登山的安全和樂趣。
想要是不必要或不一定必要,也就是即使沒有它也不會影響到你登山的安全和樂趣。

第二是裝備的重量是可以移動的: 這就是說,在總重量不變的前提下,因為組成的各別裝備取捨不同,重量便可以在不同項目間而有所增減的。比方說,我比阿信怕冷,所以我會攜帶比阿信更重的保暖衣物,但我不需要枕頭所省下的重量也許就可以用來彌補保暖衣物所增加的重量;而阿信攜帶枕頭多出來的基本重量則可以從較輕的保暖層減回來。不管如何你如何取捨,請記得最重要的還是要回到你個人的「安全」、「樂趣」這二項最根本的原則。

就如同我一再強調的,世界上沒有一種裝備是帶著它就能保證你的安全,裝備始終都只是一種工具而已,沒有正確而充足的觀念、知識、技巧和準備,帶什麼東西都沒有安全可言。而實際上,取捨並不等同減少,而且裝備卻是可以用「系統化」使用概念才來發更大的組合效能,這部分在第三篇文章中會有詳細的說明。

裝備的重量、價格和價值也是相對的:
裝備的價格與重量絕不等於價值,而裝備價值的意義對你我也不相同,因為只有符合你「需求」的裝備才是有價值的。

借用上一個例子來說,一個100克的枕頭可以帶給阿信一夜好眠,那這枕頭對於阿信的價值可不只是這100克,只是相對於不需枕頭的我而言,這區區100克卻是完全不必要的負擔。

再舉一個例子,我願意多花1000元換取輕上100克的重量,阿信卻認為100克不值花這1000元,這重量/價格的價值對於我倆也是相對的。不過輕量可不一定要與「花錢」、「昂貴」畫上等號,這部份留待第三篇會有詳細說明。

裝備的重量、價格都是相對於你的需求才能產生價值,所以請你也不必迷信品牌和價格,貴一倍的裝備表現絕不會是成正比的好上一倍,而輕一倍的裝備也不能帶給你更多的舒適與樂趣,因此我們應該依據自身需求、要求等條件用一種相對比值的觀念來審視我們的裝備。

輕量()就環境的相對性來看:
輕量化到底是個從外國傳入的觀念,它的立論點和實作都不是以台灣登山環境為基礎建立,雖然這不代表它全然不適合台灣,但在其中有很多的作法或觀念還是得相對於台灣的環境做一些適度調整。因此我認為當我們在台灣進行輕量化時必需要有因時、因地、因人而有不同做法和調整,期待能發展出更適合台灣登山環境的輕量化觀念與方法就是我們要共同努力的方向。

輕量()就行程的相對性來看:從大環境再縮小到登山行程,因為每次的活動行程目的不同、天候條件不同、裝備的使用需求不同,裝備的組合也相對會有所不同,也就是說相對於行程而言輕量化也會有不同應對做法。

舉例來說,夏天爬二天的奇萊南南華所攜帶的裝備應該不會和冬天長程縱走的裝備相同,這其中相對於行程就會有不同的輕量化方式產生。在這裡要提醒的是,相對於行程,攜帶的裝備在變和不變之間並不一定需要以購買方式才能應對所有行程的需求,你該做的是針對自己行程的需求建立一套能以系統方式運作的裝備,這個部份在第二章將會有詳細的解釋。

不管是個人、環境和行程等因素往往是交互影響著彼此,也因此不管是在進行觀念評估或實做時都請記得也要加入三者的因素一同考量,如此也才能有較全面而完整的結果。

4.輕量化的個人化:
輕量化因為具有相對性,所以從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做法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更沒有二個人的輕量化作法會完全相同,在「安全」和「樂趣」的前提下,經過評估、實做與行程檢驗所得到輕量結果,每個人都可以都發展出一套適合自己需求的觀念與做法,這也就是「輕量化的個人化」。


我們在此可以做個小結─你不只是裝備的中心,更是「輕量化」與登山活動的中心,所以你的安全與樂趣就是進行登山和輕量化的最高前提,並以此評估自己的需求、建立自己的輕量化做法,這樣才是不變的王道,因為輕量化始終都是相對於你的!

讀完本篇文章,你也許已經依據以上的內容對自己進行了評估,或許你已獲得了最後的答案,也可能你還不清楚要做什麼決定,甚至你在看完本文之後覺得你根本不需進行輕量化,這都沒有關係,觀念是需要花很長時間才能消化和實證的,希望這些內容還是能對大家提供一些參考與幫助。

第二篇的主題聚焦在輕量化的觀念上,但建立了觀念只能算是輕量你的腦袋和心,卻不一定能實際處理到背包內的重量,因此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要來談談輕量化的實做方法,讓我們把虛無縹緲的觀念化為實體,以觀念為原則進而真正來進行實體的輕量化。

我其實沒想到這輕量化講座第二篇這麼快就可以推出,但接下來這第三篇的實做部份因為篇幅相當長,要收集整理的資料也更多,就請容我能晚一些刊出。最後還要特別聲明一點,以上文章內容雖多次提到阿信,但僅是個人為舉例解釋所做之示意並不代表任何意義,尚請阿信見諒。

山行者豪哥 2011/06/2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