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3日 星期五

〈輕量化〉首次的SUL行程

前言:
文章一開頭我們先來談個輕量在量化上的課題。我相信很多朋友都有感覺近年來所謂「登山輕量化」似乎是個相當熱門的話題,但我們在此先撇開別的不談,如果只單單從「輕」這個字的意義著手,我們對「輕」有著多少的認識呢?如果連「輕」的基本定義都不了解那接下來是要輕量什麼呢?


輕量的量化分類:
讓豪哥為你來個每日一字(音樂請自己哼)─「輕」:ㄑㄧㄥ,車部,字意按照國語字典的解釋,所謂「輕」就是「不重」,或是與「重」的相對….這樣的解釋有說和沒說差不多!那怎樣算「輕」?多少的重量算「輕量」?我們可不可具體的為登山的「輕量」做出一個量化的界定呢?當然沒問題的啦,因為我係HaoLite(好輕)呢,請看!

根據而國外登山輕量的定義,Light weight「輕量」的標準是「三天二夜行程」背包中不含消耗品的重量低於9kg。

再進一步分類,引用維基百科對登山「基本重量」(base weight)*所做的定義如下:
輕量(Light weight):9-4.5kg(20-10lb)
超輕量(Ultralight):4.5-2.25kg(10-5lb)
超級輕量或極輕量(Super Ultralight):2.25kg(5lb)以下
這樣的重量分類在BPL中也是大致相符的。

超輕量有時會縮寫為UL,而超級輕量則是SUL,上次有人問我這個問題,所以我在此一併解答了。在了解輕量以重量所做的分類後,大家就可以了解就輕量的量化數字來說這「輕量」還是有程度上的不同,至少名稱上不同啦!

*請注意!所謂基本重量的定義是指背包中全部裝備但中不含食物、水、燃料等消耗品以及身上所穿的衣物的總重。

個人的輕量化進程:
我從去年開始進行輕量化以來,其間經過數次行程的經驗和檢討,基本重量從一開始的7kg左右的輕量到今年大致都能保持在3kg左右的UL範圍,但我心中對於SUL的這個基本重量2250克標準一直都是躍躍欲試。

在國外對於SUL有個說法叫「Five-Pound barrier」,也就是說這就像個五磅重量的障礙。雖說重量的數字只是一個參考也非評量輕量化的唯一標準,但我還是希望能在輕量化過程以各種重量組合來探索個人、裝備於高山一般行程中各方面的表現能力和適用性,而以SUL的基本重量的裝備組合就是這次行程探索的目標。

剛好十月底在北一段活動因颱風取消後,想來想去這多出來的假期不正是來個SUL行程的最好時機啊?於是趕緊約了幾個好友進行了這次的活動。雖然嚴格來說,這個基本重量應該要實行在三天二夜活動才更符合定義,不過我這回的行程是四天分成二趟,也就是由二個二天的行程緊接在一起進行,而且大部份的基本裝備都沒有變動,所以經過此行對個人來說還是提供了不少可供參考的經驗。

裝備清單
:


背包類備清單

服裝系統

宿營系統

爐炊具

個人用品與雜項

食物與消耗品
總體來看,這次行程的基本重量為2197克,算是達到SUL的門檻,如果不包括穿著的衣物,則含消耗品的背負總重量約為3300克(要再加行動水500CC),上圖看不清楚的話請直接參閱「原始檔案」。

整體來評估這次的輕量化行程:
這次的二個行程天候概況說明:
行程一:能高越嶺道東段,天氣晴時多雲,宿營地點:天池山莊外,高度約2800M,天幕露宿,夜晚微風,最低溫約2-3度C,糧食自理。
行程二:合歡北峰,天氣晴時多雲,宿營地點:北峰下小溪營地,高度約3300M,天幕露宿,夜晚無風,最低溫0度C以下,公糧分背。

宿營系統部份我採用了ZPacks的7"X9"Cuben Fiber天幕與GG的塑膠地布,搭配的睡眠系統則是Nunatak Arc Ghost睡袋與TiGoat松雞露宿袋配合BPL的3/4身長的泡綿睡墊。二個晚上在睡眠時都有穿著羽絨衣褲,除了覺得睡墊太薄有些不夠力之外,大致來說睡的算是溫暖。

服裝系統部份,下半身一樣是雨褲加機能褲,在中午時分會覺得有點熱,上半身則是風衣加上BPL長袖羊毛排汗衣,一樣是在大太陽下行進會有點悶,不過還好風衣的前開拉鍊很長,對於通風散熱可以多少提供些幫助。至於保暖層我則是帶了WM的背心加上新購入的羽絨褲,在營地使用或搭配睡袋時保暖能力相當足夠了。另外頭上還有戴一條新購入的Halo頭帶,對於防止汗水流到眼睛頗有幫助。

爐炊具這回帶的是T's固體燃料爐加上由海尼根空罐自製的炊具。這部份在使用上產生了比較多的問題,第一就是因為沒有量好啤酒罐底部和爐具支架的尺寸是否能吻合,結果就是是讓炊具架在爐上時不太穩固,甚至還弄倒了一次。第二則是固體燃料燃燒後會有殘渣黏在炊具底部和爐具上,還把白色的收納袋都弄髒了。除了以上提到的缺點,這燃料塊的價格和液體酒精比起來實在不輕量,基於這些原因,剛好這回也把手上的固體燃料都用的差不多了,將來再使用這個爐具的可能性應該會大幅減少。

行程中一些新裝備的使用心得簡單分享:
Inov-8 RokLite288 GTX:

RocLite288 GTX登山鞋

型號標示

側面圖樣也就是Inov-8的品牌

鞋底紋路和支撐設計
這雙號稱超輕量的GTX登山鞋卻有著很不起眼的外貌,「醜」和「奇怪」是我目前所聽到的評語,的確如果和同款但不防水的X-Talon240比起來,外型和配色上真的差多了。另外本款號稱單隻鞋子只有288克,不過經過實秤後的重量是325克(10.5號)。我的腳是不挑鞋的,所以經過二趟行程下來,說真的也沒有什麼特別不同的感覺,不過對它的網布的表面在一些艱困行程時,耐用度卻是讓我超乎想像的好。

Katabatic Windom Hood:

Windom帽兜側面

Ktabatic標誌,原意是落山風

量僅僅40克

和Arc Ghost睡袋的搭配

黑妹做麻豆來試戴一下

整體的包覆性包括前方與側面都很好
這個羽絨帽兜重量40克,但它的手感和飽滿的程度卻實在讓人吃驚,一點都不像它重量數字呈現的輕量感。當初買這個帽兜就是希望能以這種型式的保暖帽來搭配Arc Ghost睡袋,不過卻又希望能在重量上減到最低,一直到這間輕量化的小公司Katabatic產品出現,我才在輕量和保暖的帽兜間得到的滿意解決。

經過二晚的實用,這個帽兜的保暖性真是沒話說,而且對我來說最重要的是帽兜型式的面部開口可以做調整,讓我口鼻覺得冷時可以拉高加以覆蓋保暖,所以以往我鼻子到清晨因為冷而鼻涕直流的狀況這回也完全沒發生。雖然說這帽兜在三季行進時會太熱而戴不住,不過我另一個BlackRock的保暖帽只也僅僅只有28克,二個交互組合搭配是我目前輕量的最佳選擇。

Montbell UL Down Inner Pant:

UL Down Inner Pant 整體
我是買女款的L號,價格比較便宜重量也比較輕,在營地以及睡眠時都讓我不覺得下半身任何有寒意,對它的各方面我都很滿意只可惜這條羽絨褲沒有口袋,在使用的便利性上差了一點。

BPL Flexair Ultralight Pillow:

秤重

含吸管重量17克

吹氣時先把吸管插入充氣開口

吹氣

很快就吹飽了

接下來只要把吸管抽出來

這個枕頭就充氣完成
從上面的圖說可以了解這個枕頭用法十分有趣,基本原理和自動封口的加油棒一樣。這枕頭雖然一個要價100元台幣,不過它是可以重覆充放氣,而且重量加上吸管也只有17克,經過二晚實地使用封口的密合性上也沒有問題,讓我二晚都睡的很舒適。如果要說缺點,第一就是它的尺寸比較小(大尺寸的BPL有賣另一個型號),所以睡的時候要喬好而且注意最好不要吹太飽不然睡起來會比較容易滑掉,第二就是因為它太輕了,充飽氣後可要收好,不然風一吹就會吹跑了。

結語:
經過了這SUL的初體驗,個人感覺是收獲良多。只是在最後我還是得提醒大家,重量的數字是死的,但人的感覺、做法、行程與環境是活(相對)的,大家(包括我自己)都不用只拘泥於在數字上,因為在數字的背後往往還有著更深的意義。正如「輕」這個字除了文章一開頭的解釋外,其實它還有著「沒有負擔和壓迫的」、「靈巧快捷的」、「數量少」、「用力小」、「舒緩」等字意,而這些形容用在我們的登山輕量化是不是有著更深的一層的契合呢?

在分享過幾次個人的輕量化歷程後,未來我希望把個人輕量化的想法和做法部份做一合統整,這部份我是還在努力的撰寫一篇長篇大論的文章,但因為想分享的內容實在太多,所以一時之間還無法完整的推出讓大家參考,只能請大家耐心期待了。

延伸閱讀:
Inov-8原廠網站

Katabatic原廠網站

山行者豪哥 2010/11/0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