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裝備清單與使用分享〉2015/06/26/-27奇萊主北XUL

How light is TOO light?這是一篇BPL文章的標題,更是個很好的問題,值得每位輕量化登山者深思。在這回活動之後,一位老友看到照片提醒:「不要玩命」!對此個人欣然接受,但在此我也要為自己的輕量化說幾句話。

如果輕量化重點只著眼於裝備或重量數字,那保證你帶的多輕也沒有用!原因再簡單不過,如果不能滿足安全與樂趣的需求,帶輕、帶重其實毫無意義還可能造成登山安全的危害。所以我們所要做到的輕量化不是只展現在重量數字上,其根本價值更在於利用重量更輕、數量更少的裝備達成同樣滿足安全、樂趣需求。因此,我和所有隊友一樣快快樂樂出門,平平安安回家,這其中的區別光從背包大小是看不出來的。

請我們回到文章一開頭的問題,多輕才算是太輕?個人認為會減少你或團隊登山安全與樂趣需求時就是太輕。只為了輕而輕的登山輕量化毫無意義,唯有透過觀念、技巧與輕量裝備的整體配合,才能衷安全與輕量共存而且相輔相成。

為了要能夠兼具輕量與需求的滿足,所以我們一直探討的課題在於:
1.透過技巧與經驗的配合,我究竟需要多少裝備來達成安全與舒適的滿足?
2.帶的輕與帶的少所呈現輕量化一體的兩面。
3.登山中舒適(COMFORT)定義是什麼?對我而言最低的滿足點在那?
這些答案不會是坐在家中幻想或打打電腦上上網就能得到的,唯有在山徑上不斷實證才能找出真正適合你的解答。
IMAG1143
同樣的行程,不同的輕量化表現方式
活動行程:
D0:台北─>鳶峰C0
D1:鳶峰─>奇萊登山口─>小奇萊─>黑水塘山屋─>成功山屋(午餐)─>主北岔路─>稜線岔路(拆隊)─>奇萊山屋C1W1
D2:奇萊山屋─>奇萊主、北峰(二隊分別行動)─>奇萊山屋─>回程─>成功山屋(午餐)─>登山口─>慶功宴

天候狀況:
D1:晴午後多雲轉陰,晚間風大帶有霧雨
D2:多雲轉晴
氣溫:經奇萊山屋前溫度計測得,午後1800時戶外氣溫約10度,清晨0500時戶外溫度約7度。
營地:奇萊山屋前空地,採天幕露宿,搭設為全開放式完全不防風

裝備清單:
老樣子,在看裝備清單前再次提醒你:
警告! 此清單僅限於個人評估此次活動天候、行程與環境後所採用之裝備項目。因為不同之環境、天候條件及個人經驗、技巧差距僅能做為”參考”絕非一體適用,進行任何行程請依實際狀況及個人需求審慎評估並攜帶適當裝備以維護安全,特此說明!

裝備清單1
背包與服裝類裝備清單

裝備清單2
宿營與爐炊具裝備清單
 
裝備清單3
雜項與消耗品

11167992_397206427137994_6729147613174966874_n
打包前的裝備大合照
 
本次行程的基本重量(Base Weight)約在1661克(3.7lb),穿著重量1493克,消耗品出發前總合秤重約530克(不含水,含酒精)。

背包:
這顆經典的DANA KOMPRESSOR再次出動可不是用來當做登頂包之用,當然你一定會懷疑,這顆16L的背包究竟可以裝下什麼?還是請你再看看裝備清單吧!輕量化不是為了輕就什麼都不帶,其真正奧義在於仔細評估行程安全與樂趣的需求後,只攜帶真正需要的裝備。

IMAG1162
16L的背包,把二天所需裝備全裝了進去

這一次個人特別背了這顆小背包(登頂包),另一個目的在說明,輕量化不只是著眼於裝備重量要輕,對於數量還有體積(可壓縮性)這些因素也要一併考量。雖然16升真的很小,但事實上打包完成之後,剩餘的空間應該還可以再塞進一天份的食物,因此三天二夜的夏季高山該也足以勝任。雖然在一路上這顆小背包在視覺上引起不少驚嘆,不過在實際使用上我還是有些話要和大家分享。

首先,在背包輕量化的討論上,對於背包重量與容量往往有些迷思。因為事實上並不是背包容量比較小重量就會比較輕,像是這顆背包容量只有區區16L,但事實上它的重量卻比40L的Z1(剪掉腰帶後148克)還重上80克,因此很多時候與其光看容量大小不如先看看重量數字與設計更是重要。

其次,對於個人而言,與其選擇16L的背包,大部份時間我卻寧願選擇40L的Z1。這原因很簡單,除了Z1的重量與設計外,還有那多一些的容間感覺能讓自己能多一些餘裕,畢竟輕量化並不是每一回行程都是要探索自己的極限,對於16L這個明顯緊迫的空間,如果不是為了實證,在輕量化之中我仍然喜歡讓自己與背包多留出一些空間。

服裝類:


IMAG1240
登頂時的穿著,雨衣加雨裙

雨裙(RAIN KILT):
一個大男生穿裙子,嗯,雖不美觀但還是做了嘗試,也順便驗證一下其實用上的缺點。這件雨裙是由美國輕量化個人工作室Helium Hiking Equipment所製做,一個應該連輕量化登山者都沒聽過的牌子,更妙的是明明是不久前才入手,但前二天則驚覺這家突然停工 ,這件雨裙恐怕也成為它稀世的作品之一了。在 D2的早晨,不但頗有寒意加上想防止露水,於是我就一路穿著它去登頂再回山屋。就行走的感覺是沒有什麼阻礙,即使在陡上陡下奇萊北峰的地形上也能行動自在。考量雨裙的重量輕巧,設計簡單,或許可以是雨褲之外夏天防水層服裝的選擇之一。

對於保暖與備用衣物的思考:
對於服裝還是要解答兩個每次裝備清單一公佈就有人會問的問題,「保暖衣物在那」?「備用衣物在那」?其中保暖衣物的答案比較簡單,如果我所使用Quilt睡袋可以做為保暖衣使用(穿著或披肩型式),我就不會再攜帶保暖衣。

這個一物多用的方式其優點在於,第一可以省下保暖衣的重量,第二則是早晨起床時你可以直接套著睡袋在保持溫暖的狀況下行動,因此你可以不需要鑽出溫暖的睡袋來進行如煮水、整裝的動作,這個可真是非常誘人的便利啊。

IMAG1206
使用Quilt睡袋做為營地保暖
 
IMAG1209
活動時使用Quilt睡袋做為保暖
 
當然有優點就會有缺點。第一,不管是穿著或是披肩型式在使用上不如保暖衣來的方便,想想當你把那麼一大件睡袋睡在身上,除了得小心弄髒、弄濕外,更得小心在營地可能碰到東西甚至接觸火源等危險,因此個人的建議是使用Quilt睡袋做為保暖衣請務必行動小心。第二,用睡袋當保暖衣雖然省下了重量,但相對來說卻也少了一件保暖衣來增加睡袋的適溫範圍。因此個人在實用上,都只會選擇適合夏季高山適溫的款式,因為當氣溫較高相對減少保暖的需求,才能充份發揮這類睡袋在設計與重量優勢。不然適溫再低的款式,會造成重量太重且突顯保暖與使用便利性不佳,這樣反而不如擇能做為保暖衣用的Quilt加保暖服裝更為實用。因此就個人使用與輕量考量,500克以內的多功能Quilt是我重量與實用性上最佳的平衡點。

再來就所謂的備用衣物,輕量化同好礦工兄認為,攜帶的防水衣褲可以成為第二套服裝,這點個人十分認同,而且符合實際運用的狀況。另外,個人也會特別注意不要讓身上的服裝濕掉或是濕了也要能快速弄乾,以此降低對於備用衣物的需求。只要多思考多學習,換個想法並配合技巧,很多時候你並不需要更多裝備才能達成需求的滿足,不是嗎?

宿營裝備:
冰焰UL羽絨被子特別版:
能夠攤開來當被子蓋、能夠收起來當睡袋用、能夠穿起來當保暖衣,居家外出兩相宜,請問這種多功能的裝備誰不愛?當然在此所形容的並非是變型金剛第五輯的情節,而是輕量化登山者最愛的睡袋─Quilt。 這回新登場的Quilt並不是來自米國的輕量化小廠出品,它是由對岸輕量化的同冰焰所製做的UL羽絨被子特別版,先介紹規格如下:
尺寸:195X130cm(M號)
總重量:實秤299克,含一個迷你D型扣
填充:165克,750FP抗水鴨絨
表布材質:10D尼龍
隔間型式:單層車穿式
適溫:官方數字10度C以上

IMAG1200
M號長度夠長,而且隔間十分飽滿
 
IMAG1201
頭尾二端都有可以收緊的調整繩
 
雖然它是個Quilt,但卻有著與個人過用貨色相當多的不同,例如它是個人手上第一顆使用抗水羽絨的產品,還有像是直式隔間與很長的無填充側片、頭尾都有可束緊的調整帶等等,實用心得分享如下。

首先談談直式隔間,關於直式隔間的優點,請參見此文。我們先不論文中所說是否屬實,但個人就實用上是覺得有一點明顯與JRB SIERRA STEALTH不同,那就是因為隔間方向與填充,讓冰焰的UL羽絨被隔間內羽絨不會滑向二則造成中間最需要保暖的部份卻沒有羽絨的窘境,保暖效果可以有效維持。另外,它的尺寸夠長,193公分長度用蓋的也能保護到頭部,對此個人很滿意。還有在它無填充的側片旁設計有繩圈,只要加上D型扣或調整帶,睡袋可以方便調整寬度或是變化使用。像我就利用D型扣連結二側讓這睡袋成為在營地也能穿著的保暖披風,不但簡單、方便更是一物多用輕量化的最佳實用證明。

我已經很久沒有買睡袋了,畢竟目前手上的睡袋已足以應付一年四季台灣高山的需求。經過實用,個人認為在不搭配保衣的狀況下,這個Quilt的適溫與原廠標示的10 度C相去不遠。在與目前個人夏天主力BPL PRO90比較下,冰焰不但重量更輕,更且用途也更加多元,因此可望取而代之成為夏季高山的睡袋主力。附帶一提,冰焰雖然只是個小廠但整體品質不錯價位也算合理,想嘗試Quilt的朋友可以列入考慮。

爐炊具與糧食:


IMAG1193
T's Stove與鈦擋風板的組合

IMAG1187
爐炊具整體運作實況

IMAG1189
煮個下午茶

這回出發前捨棄了原本測試新購入25克瓦斯爐的計畫,轉而把原本的T’S Stove挖了出來,XUL搭上酒精爐,嗯,這樣感覺才對味,不是嗎?

關於爐炊具部份,個人在此特別提出二個DIY的小東西,一個是杯蓋,另一個是COZY,它們的重量都只有區區3克,但卻是十分有用的裝備。像是杯蓋可以增加熱效能,而COZY除了保溫更能隔絕燙手的杯具方便我們拿取。誰說輕量化一定要花大錢買名牌裝備,這二個小物不但材料隨手可得,而且製做簡單又實用,這樣輕量又便宜的裝備怎能不推薦。

IMAG1196
DIY的杯蓋與COZY,個人十分滿意
菜單:
D1:
早:7-11,出發前吃掉
午:7-11飯糰
晚:尾西蝦仁炒飯+柴魚紫菜湯包
D2:
早:難吃的米國泡麵(登頂回奇萊山屋才吃)
午:MOUNTAIN HOUSE牛肉義大利麵
行動糧:高帽子喜餅的餅乾、科學麵、小包豆干、起司棒X2

IMAG1197
下午茶,這個起司棒在美國買超便宜
 
IMAG1214
晚餐,尾西蝦仁炒飯
 
IMAG1252
D2午餐,MOUNTAIN HOUSE牛肉義大利麵
 
IMAG1254
口味不錯,至少就個人而言
 
這回糧食估的很準,主食與行動糧全部吃光光,酒精也全部燒光光,其中MOUNTAIN HOUSE雖然是第一次吃,但口味還不錯,至少連嘗過的JEFF都認可。整體而言在重量與口感、飽足感上,這次糧食計畫算是成功的規畫與執行。

其它裝備:
濾水器:
SAYWER MINI濾水器入手一陣子了但這回才特別帶上山,本來是想用來過濾稜線上黑水塘的水,但沒想到因為多日午後大雨的原故,池水相當清澈,我把濾水器直接套在鴨嘴獸上過濾,效果如何,老實說我沒有什麼可以分享的。不過同行伙伴ADAM是把SAYWER MINI接在原廠水袋上,結果竟然發生水袋上端位在接口旁的結合處爆開的狀況,我有請ADAM一定得向原廠反應才行,不然以這樣的耐用度實在是令人擔心。

手機:
在當今手機的相機功能越來越來越強大的同時,相信有很多人早以是用手機來記錄登山行程,不過這回可真的是個人第一次用手機替代相機功能,本文所有照片也都是由HTC816所拍攝,這也算是一個新的嘗試(算嗎?就請當我是個老土吧)。

在實際使用的便利性而言,HTC可以不用解鎖就可直接拍照(待機前如果是停留在拍照模式),這樣等於只要手機拿起來就可以直接拍照其實是很方便的。另外,切換至飛航模式的手機電力,二天的行程十分足夠(晚上睡覺時有關機),未來如果可以把手機換成具備防水能力的機種相信一般行程應該就有可能完全取代目前的W60相機。

最後一提:
雖然當前美國的登山輕量化似乎處於一個停頓重整期,但卻也有其它地方,例如我們週邊的香港、日本、中國等等正是快速發展當中。不只各種輕量化品牌、裝備輩出,輕量化登山者以及輕量化受到重視的程度也都令人驚訝。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光羡慕別人毫無用處,我只能更加努力實踐,畢竟適合我們的輕量化道理還是得在山徑上實現。

最後還是老話一句,不論裝備輕重,對於登山,都請你在出發前做好準備、活動時注意狀況應對、結束後不忘檢討。記得美國有位輕量化大師曾說,登山的舒適對他來說不過只是吃的飽、不會冷,但最重要的在於享受行程中的樂趣。個人同樣認為,登頂並非登山唯一的目的,能夠快樂出門、平安回家、享受過程才是真正的重點。祝大家登山一路平安愉快。

山行者豪哥 2015/07/27

1 則留言:

  1. 請問一下 身上的服裝濕掉或是濕了 要如何能快速弄乾 請問有什麼推薦的方法嗎 謝謝喔!!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