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22日 星期四

〈裝備清單與使用分享〉2015/01/15-17畢祿縱走鈴鳴

冬季是個人較少上山的季節,這回安排的畢祿縱走鈴鳴除了是要補上北一、北二、北三間的最後一塊拼圖,還要嘗試將個人的輕量化由三季延伸至更低溫環境下,希望實地驗證並累積相關經驗,結果這回老天爺很賞臉,毫不客氣的給了我們一個最低溫-10度的天氣,讓此行真的是收獲良多。

先來看看此行的活動照片:
本次活動實際行程:

D0(1/14):台北集合─>環清宮C0
D1(1/15):C0─>730林道口搭接駁車─820林道口─>8K舊工寮─>8.5K營地前溪溝(午餐)─>出發(每人背一天半私水)─>十米岩壁─>畢祿羊頭岔路─>畢祿山─>畢北斷崖─>畢北後凹谷C1(缺水)
D2(1/16):C1─>最低鞍部─>H3098峰─>鈴鳴山─>林道27K登山口─>26K崩壁─>25K工寮
C2

D3(1/17):C2─>1130出發─>閂山登山口─>17.5K耳無溪岔路─>9K停車處─>梨山慶功宴─>台北
a1
由畢祿山至畢北營地(凹谷)航跡
 
a10001
由畢北營地至3098峰航跡

a10002
由3098峰至鈴鳴山航跡

a10003
由畢北營地(凹谷)至鈴鳴山高程

IMGP0005
820林道口柵欄

IMGP0015
背陽處的滿地冰霜

IMGP0021
登山口前溪溝,午餐並背水

IMGP0025
10M岩壁上攀

IMGP0028
畢祿山頂

IMGP0029
畢祿山頂是展望北一、北二段的最佳地點之一

IMGP0034
由畢祿山頂向畢北出發

IMGP0035
稜右(東)的大崩壁

IMGP0036
植被很難纏

IMGP0038
路跡幾乎沒有,路條也非常少

IMGP0044
最下方還是得切進碎石坡中

IMGP0045
雖有架繩但腳點鬆軟

IMGP0056
D2清晨在-8度C中醒來

IMGP0069
往東北稜方向出發

IMGP0074
森林下就是高密箭竹

IMGP0076
草坡上則全是有刺植物

IMGP0084
連人肉堆土機和人肉GPS都大喊吃不消

IMGP0089
刺柏一路陪到最後

IMGP0093
鈴鳴山頂,馬上開始屁

IMGP0101
26K崩壁,部份腳點不佳

IMGP0105
25K工寮

IMGP0109
一點都不巧的遇上Jeff

IMGP0110
工寮內的晚會

IMGP0124
每條林道都有一輛屬於它的機車

IMGP0127
崩到腳點都快沒了的地形

IMGP0141
最後的高潮─慶功宴

個人的裝備清單:
警告! 此清單僅限於個人評估此次活動天候、行程與環境後所採用之裝備項目。因為不同之環境、天候條件及個人經驗、技巧差距僅能做為”參考”絕非一體適用,進行任何行程請依實際狀況及個人需求審慎評估並攜帶適當裝備以維護安全,特此說明!

G1
背包類裝備清單

G6
服裝類裝備清單

G3
宿營裝備清單

G2
爐炊具裝備清單

G4
雜項類裝備清單

G5
消耗品清單

先補充二個部份的詳細裝備:
雜項內容:
小刀
大力貼
束帶二條
營繩一段
縫線膠(小條)
個人幸運物─蜥蝪先生
MSR快乾巾(穿著重量)

個人藥品內容:
普拿痛
腸胃藥
OK繃
紗布
透氣膠帶
彈性帶
酒精綿片
碘酒綿片
液態拌創膏

本次活動本隊人數8人,採全程糧食自糧(含爐炊具、燃料),公裝為天幕二組(含地布、營釘)由隊友四人分背 因為個人怕冷所以不愛冬天爬高山所以手上的裝備幾乎都是三季款,像一月這種時間安排的行程我就會會特別在意氣溫與攜帶的裝備,行前也為此苦惱許久。沒想到在100年1月在司晏池碰上的-7度曾以為那已是極限,但此行的第一晚在毫無遮蔽的稜線搭營,太陽一下山就出現-8度低溫,半夜更是直逼-10度,白天只要太陽沒照到的地方也都是0度上下(820林道溪溝中午1100實測是-4度),這回老天爺還真是毫不留情的讓我留下許多寶貴的經驗。以下就來看看各項裝備使用分享吧。

Flight30背包:

IMGP0118
初次登場的SMD Flight30背包
 
IMGP0114
一旁是L號的Z55

IMGP0116
每邊肩帶上都有一大一小二個彈性口袋

IMGP0117
腰帶上的口袋,容量沒有上一代來的大

俗話說:「女人的衣櫥裡總是少一件衣服」,這句話放在我身上就要換成:「豪哥的櫃子裡總是少一項裝備」,沒辦法,一看到SMD新背包在特價我就忍不住下手了………至於我所選的款式是其中容量最小的Flight30,我心想目前在使用的輕量化背包也都只有40升容量,所以30升要走三天應該綽綽有餘了。但當我一打開裝著新背包的包裹,第一眼感覺就是這背包好小一顆,怎麼都不像有30升的容量。馬上翻出規格表,答案揭曉。原來這SMD的容量標法則是把主袋、延伸袋、前袋、肩腰袋的容量全算在一起,而不是像其它很多廠商所標示的只有主袋容量(你就明白為什麼有些小容量背包看起來很大了吧),事實上以M/L號的Flight30來說,主袋只有25升,再加上延伸袋、前袋、肩腰袋全部也只有36升,比起一般光主袋就有40升的背包都還小,也難怪在視覺上它如此迷你了。
雖說容量不大,但這顆背包空重也逼近600克,就一顆無背負系統的輕量化背包來說真的不輕,很明顯SMD這一次背包大改款走的並非追求更輕量而是著重在功能與設計上。

Flight30一如一般無背負系統的輕量化背包,負重限制就是9kg以下,也就是說這回行程不只要帶的輕(除了裝備、糧食,D1中午之後還得背水)、還得帶的少(30L容量真的不大),這或許對一般三季三天二夜行程不算難事,但對於一個一月深冬包含非傳統路線的行程來說,為了帶什麼裝備這回出發前可真是斟酌許久,出發前的計算是,因為由9K最後水源要背1.5天的水(3.2L),所以基本重量只能在4.5kg左右,加上三天糧食1.5kg,這樣才能勉強不超過背包負重的上限。

出發時的背包重量約6kg(含水500cc),接近原廠所標示的最佳負重,背包一上肩調整好,直覺就是一如之前SMD背包的感覺─很好背!不只是肩腰帶的包覆性與舒適度,還有整個背包貼背的感覺,SMD加上ULA所設計的這顆背包背負性的確不錯。出發由林道口一路走到畢祿登山口都是以舒適而輕快的步伐前進著,3.5H的計畫時間也只用了2.5H就完成了。只是這樣的享受在3.2L水袋上肩之後就結束了,舒適度在一路陡上的疲倦加上超過上限的負重中大幅降低,這也只能算非戰之罪了。很快的當第二天在水量消耗之後,背包又恢復正常表現,就如我常提醒的,輕量化背包的重點不是背包本身重量輕,背包裡要背的夠輕才是重點,不然再輕量的背包都沒用,的確是所言不假。

除了背負性,這顆背包也有很多有趣的設計,像是肩帶。因為Flight30的設計就是為了輕量化登山者以及越野跑者使用,因此它的肩帶不同其它背包而是像背心的形式,除了提高貼合與穩定性,另外還在每邊肩帶都設計了一大一小的彈性口袋方便收納與取物,這是Flight30我最喜愛的設計之一。 首先它的下方口袋容量很大,一邊放相機一邊放手機真的是太好用了,只是要注意,像HTC 816這樣大小的手機下背包的時候會掉出袋子,我在實用時就發生過二三次,如果在山上沒注意弄丟的話就麻煩大了。另外,它的左右二個前袋容量並不大,一個全滿的一升水袋塞進去差不多,材質和肩袋上的一樣,但或許是畢祿縱走鈴鳴的植被太差,才走一天前袋就被勾破了一個小洞。至於腰帶包一樣是左右都有,容量沒有上一代來的大,而且還不是雙開的拉鍊,更重要的是裝太滿的話拉鍊會自己慢慢拉開,這點在使用時得注意。

睡眠系統:
因為怕冷所以出發前特別注意溫度狀況,事前推測最低溫應該在-5度上下,參考司宴池經驗,一番苦思仍決定以Arc Ghost再搭配保暖衣、露宿袋方式組成睡眠系統,另外此行特別攜帶只有冬季會帶的NeoAir睡墊加強保暖與舒適,長度仍是S號120cm,不足部份一樣墊大背包。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在稜線上的第一晚,雖然白天出了大太陽但日落之後輻射冷卻讓氣溫快速下降,晚上七點在營地測得的實際溫度是-8度,最低溫則到達-10度,D2早上0700測營地同樣是-8度,在這樣的狀況下使用0度適溫的睡袋即使加上露宿袋、羽絨衣仍是儘量以曲身姿式保持溫暖,整夜下來雖有部份冷點但仍可保持在持續睡眠的狀況,就這樣渡過了登山以來最冷的一晚,我想下一回或許還是該帶-7度的阿泥上場才是。

服裝系統:


IMGP0138
INOV-8的鞋子,個人的最愛
 
只有冬天我才會穿軟殻外套,對我而言這是它們唯一能上場的時刻。出發前從衣櫥中找出N年前買的最後一件REI軟殻,這一路也都穿著它,雖然大太陽直射時會有點熱,但至少大都能保持在不出汗或微出汗的狀況。 個人於軟殻上衣在三季我是絕對不考慮,穿不住當然是原因之一,而重量更讓我退避三舍,即使是冬天,怕冷的我也只選輕薄而且內層無刷毛的款式,畢竟服裝的實用與重量性遠超過一件雖然好看但重量重而且一年沒穿幾次的重要性,因此在多年前我早就下定決定和軟殻衣說BYE BYE,未來應該也不會再買了。

保暖衣部份,本來想帶PHD的羽絨衣,但想了一想,內層已經有軟殻所以添加上去的衣服應該可以輕薄一些,因此U牌羽絨衣再度出線。個人的考量是除了它有個帽兜可以提昇Quilt睡眠時肩頸的整體保暖,而且早晨出發時如果真的太冷還可以直接穿著它行進一陣子,這些都是我採用它的原因。

最後來我想談談鞋子,這雙INOV-8 X-TALON212就這麼巧,陪著我走過奇萊連峰、奇萊北壁下屏風還有畢祿縱走鈴鳴這三個行程。老實說這三個行程都有一定難度,特別是這回的畢祿縱走鈴鳴植被更是難纏,刺柏、箭竹一路密佈,但這雙鞋硬是通過了這些考驗,鞋身的耐用度和輕量化使用的支撐性經過這些年的實證之後我都給它極高的評價。

糧食與爐炊具:

IMGP0051
吃的簡單、帶的輕量,這就是糧食輕量化的整體目標

這回攜帶的爐炊具不同以往,我把登頂爐換成了蜘蛛爐、700cc鈦杯換成了1.6L鋁鍋,另外加了個折疊杯,整組重量雖然比原本單杯單爐多出約150克,但便利性明顯提升不少。像是這個1.6L鋁鍋重量和700cc鈦杯幾乎相同但底面積和容量都加大,煮水時的效率和使用的便利就不同,目前計畫考慮要把起鍋器省下來,這樣整體重量就會更加理想。至於為什麼選用鋁鍋而不鈦鍋,我想等你看完這篇文章你也許會改變許多原本對鈦的想像。
DSC04815
此行的全部糧食,只有餅乾部份在最後有些小變動
DSC04820
糧食秤重,馬鈴薯粉另計

DSC04821
馬鈴薯粉加脫水蔬菜

至於糧食部份一樣吃的很簡單,先請大家看一下菜單:
糧食內容:
D1:
早餐:梨山早餐店
午餐:早餐店買的饅頭夾蛋
晚餐:尾西咖哩飯加7-11雞湯沖包泡、沙丁魚罐頭
D2
早餐:日本泡麵加不知是什麼的日本炸物
午餐:餅干加行動糧
晚餐:尾西白飯加日本中華丼沖泡包、味噌湯沖泡包
D3
早餐:脫水通心麵加瞬間美食咖哩塊、巧達濃湯沖泡包湯
午餐:把剩下的吃一吃
晚餐下山上吃慶功宴

行動糧:
小包裝餅干(蘇打、巧克力、起士、檸檬)
7-11乾果三包
豆干三包
個人最愛科學麵二包
國外買的很好吃的軟糖一包
湯包:紫菜湯包X3(主食之外的),還有不知那裡來的爽健美茶包一包。
還有一包馬鈴薯泥(加湯包、脫水肉塊、蔬菜),但沒有機會吃,因為我犯了一個錯誤 。我應該要使用可以耐熱的袋子來裝馬鈴薯粉,這樣就可以直接加熱水沖泡,結果用了密封袋反而造成沖泡上不方便,這點下回要記得。

IMGP0053
D1晚餐,咖哩飯配雞湯
 
IMGP0054
加熱後更好吃的沙丁魚罐頭

IMGP0055
D1晚餐,我覺得相當豐盛

IMGP0059
D2早餐,因為天氣太冷決定吃泡麵

IMGP0060
熱乎乎的泡麵很能振作精神

IMGP0062
D2早餐,泡麵、炸物加上一杯茶

IMGP0106
此行煮水的器材

IMGP0107
D2晚餐

IMGP0108
主菜,白飯加中華丼沖泡包

IMGP0112
D3早餐,吃西式的通心麵配巧達濃湯

IMGP0113
阿三的青醬通心麵,這醬的顏色有點........

主食所準備的幾乎全是日本帶回來的脫水食物,對口味口感個人實在沒有評論,只有糧食估計十分精準,回到登山口糧食幾乎全部吃光只留了一包馬鈴薯泥和蘇打餅乾,而飽足感也尚稱足夠,這點我很滿意。也許你會對我的菜色感到寒酸,但請收起你同情的眼光,因為我並不在乎什麼大魚大肉,這些不是我登山追求的目標,比起滿桌美食登山有更多更美好事物可以享受,要料理一餐對我而言是如此簡單,介紹我的一餐全部流程。
1.把500cc的水倒入鍋中加熱,利用加熱的空檔準備乾燥飯並將湯包倒入杯中。
2.等水滾了先熄火並將水倒入乾燥飯包裝中密封開口。
3.在等待的十五分鐘內,我可以先利用十分鐘來休息或做其它的事。
4.到了最後五分鐘時再點火把水加熱後倒入湯杯中。
5.等十五分鐘一到打開密封包,一飯一湯熱乎乎一同上桌。

吃完之後乾燥飯開口一封,杯子再沖些水喝掉,最多再用張紙巾擦一下就完成全部清潔工作。這整個過程簡單且快速,只用最少的炊具、不浪費一滴水、不需要太多的燃料、沒有調理的需求、不需再花精神做清潔,更重要的是把廚餘與垃圾的負擔降到最低。輕量化能呈現的絕不是只有裝備數字的輕量,事實上那無形之中的省時、省力,提高執行的效率更是重要,除了單點的要輕、要省還要全面擴及有形無形的層面,這正是輕量化的整體目標。

IMGP0119
60.50.40.30升背包所代表的只是達成需求的不同方式

最後,還是老話重提,個人所一再強調的就是「登山輕量化」是一個「方法」,就是能利用重量較輕、數量較少的裝備同樣能滿足登山安全、樂趣需求的方法。因此要輕量化的重點不只有帶的重量輕和帶的數量少,更重要的是我們要能結合裝備、技巧與經驗,同樣達成滿足需求的目標。

以同樣三天的行程來說,有人攜帶60升、50升、40升,而我卻以30升的背包容量完成行程。我想呈現給大家的意義並不在於我可以帶的有多輕或輕量化有多神奇,我真正要告訴大家的是,只要能滿足登山安全與樂趣的需求,背包要輕要重都是你的選擇,但登山輕量化是其中一個能夠在裝備減重與減量之下達成同樣目標的可行方法。我換句白話文說明就是,你可能要帶15kg可以完成的行程,但我透過輕量化的技巧、經驗與裝備結合卻可以用5kg來完成。這二者之間沒有熟優熟劣的差別,有的只是方法的不同,但目標卻是一致。

因此,雖然重量數字或裝備總是最吸引大家的目光,但事實上我一直以來都覺得我不只要和大家分享我帶了什麼裝備,更重要的是我如何能達成目標。輕量化的成功不會一蹴可幾,它需要很多的計畫、準備、實踐與檢討,每一回的實證不只能累積寶貴的經驗更能讓我們在輕量化路上不斷前進,我不追求數字上無謂的輕量,我只在乎重量與需求那個完美的平衡點!

延伸閱讀:
SMD FLIGHT30背包


山行者豪哥 2014/01/2

16 則留言:

  1. ....豪哥..30升!!..9公斤!!
    你..你..你~是~怎~麼~辦~到~的~~~~~~
    我想這當中有太多的思考邏輯和學問..要請教太多了,還倒不如先把你的Blog看到通透..充分利用你分享的經驗才是..
    不過..小的還是有兩點要請教..
    你那支ADI的無線電上頭裝的伸縮天線...沒看過!?..請問效果好嗎?
    另外..你使用的那個矽膠的折疊杯碗..是啥牌子的呢?在哪兒買的?..
    謝謝..~

    回覆刪除
    回覆
    1. 伸縮天線......爛死了,別買。
      折疊杯很多家都有做:
      RAIDLIGHT:http://www.raidlight.com/en/search?controller=search&orderby=position&orderway=desc&search_query=cup&submit_search=OK
      WILDO:http://www.wildo.se/default.asp?Language=en&HeadPage=435&Products
      我有一大一小,小的是RAIDLIGHT,大的是WILDO,是請英國朋友帶回來的。

      刪除
    2. 哈哈..好的..~完全瞭解..

      謝謝豪哥~

      刪除
  2. 豪哥你好: 請教一個關於INOV-8的問題

    之前閱讀過你分享文章,INOV8是無防水設計,輕量化有許多網狀設計,可是怕冷的你還是非常推薦,山上的低溫,假設使用襪子外,你又怎麼會選擇使用呢? 相對有皮革的鞋子,也許有防水設計,保暖性也相對比較高,扣除掉輕量化的部分,想請教你的想法是什麼樣? 另外多少公克的鞋子是你所認為的輕量化的重量?

    因為目前有機會在國外,想購入一些鞋款,其中包含Hi-Tec(輕量化運動設計,有防水),INOV8(ROCLITE 370 TRAIL ),TEVA(EVENT防水,相對前兩者重).讓我有些疑惑該如何選擇其二,感謝你!

    回覆刪除
    回覆
    1. 腳雖然是身體的末端,但只要你在活動,它會很快就溫暖起來,像是行走時它就會一直處在溫暖的狀況。上一回棲蘭池,d2早晨在營地0度,腳穿上全濕的鞋襪的確很冷,但一但開始走腳就是能保持在溫暖而不是濕冷的狀況,這是我個人的狀況。

      即使行進時腳部很容易溫暖,但面對冬季行程我還是有不同三季的準備,首先我穿了比三季厚的羊毛襪,第二我穿了GTX的襪套,所以老實說行進時有時候還會覺得腳太熱。除了行進之外,停下來到營地才是需要保暖的時候,這時我就把備用襪套在GTX襪套之外,D1的心得是沒有因為腳冷而感到不適。這些就是我因應冬季的做法與襪子搭配。

      至於多少重量算輕量?很抱歉一如其它的單項輕量化裝備,至令多少重量算是輕量的鞋子仍沒有一個標準。不過我在本站輕量化鞋子那篇文章中有提到,BPL說單隻450克,也就是一雙900克以下的鞋子可以算是輕量化登山鞋,不過再重申一次這並不是個公認的標準。

      皮面的鞋子我不會考慮,因為它們重量太重,像我一般行程都是穿不防水短筒的鞋子,原因很簡單,第一我背的夠輕所以我可以選擇這樣的鞋子,第二我不怕腳濕,所以選輕量、不防水的鞋子就是我的考量。至於對鞋子這種東西我的想法就是,不管是穿登山鞋、雨鞋、野跑鞋,請認清並選擇適合你的使用需求、要求,還有合腳才最重要。輕量化的鞋子不是輕量就好,支撐性、保護性這些條件如果不能達到你的需求那為何要選它,不必為輕量而輕量,選適合你的才重要吧。

      刪除
    2. 另外一點我覺得INOV8這雙鞋不錯的原因是,雖然它們輕量但它是我用過最耐操的,這雙和ROCLITE288.286都是這樣,耐用度的表現很棒。

      刪除
  3. 出發時的背包重量約6kg(含水500cc)
    .豪哥你..你..你~是~怎~麼~辦~到~的~~~~~~元旦北二我基本裝備就8公斤多了(不含水)
    sunny

    回覆刪除
    回覆
    1. 怎麼辦到的,就是靠上面裝備清單裡的裝備辦到的啊。每個人體質、經驗、技巧各有高低不同,帶多少還是要以能滿足自己需求為重點。

      刪除
  4. 豪哥,非常感謝你的回覆,讓我受益良多!! 最後,關於inov8你選擇的尺寸是剛好的或是有再大1號呢?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都選至少大一號或大二號,原因是登山有時要穿二層或厚襪,還有就是它的鞋身是窄版最好試穿看看合不合腳。

      刪除
  5. 豪哥你好,恰巧看到五趾鞋,他們也是非常輕量化,不知你是否也曾考慮使用過?你對五趾越野鞋的看法是如何?謝謝你。

    回覆刪除
    回覆
    1. 首先我想說明的是,不是所有輕量的鞋子都一樣,它們至少可以區分為種不同型式:
      一般輕量登山鞋
      trail running
      minimus
      barefoot
      INOV8 ROCLITE288.286屬於輕量化登山鞋款
      INOV8 X-TALON212就屬於trail running款式
      至於minimus則是近來很常見一些非常輕量(極簡設計)的路跑或trail running鞋款,例如NB的MT110畫
      而否五指鞋則是屬於BAREFOOT(赤足鞋)的款式。
      我想對於輕量化的各種鞋款用於登山健行的狀況是否合適,請你先閱讀以下二篇文章建立一些基本概念:
      http://haolite.blogspot.tw/2013/09/blog-post_650.html
      http://haolite.blogspot.tw/2013/09/new-balance-mt110.html

      刪除
  6. 不知豪哥能否惠賜次行程之軌跡呢?感謝~~
    yehmd.tw@hotmail.com
    小葉

    回覆刪除
    回覆
    1. 剛查了一下原檔似乎不見了.......我再仔細找一下,如果找到立刻寄給你。

      刪除
    2. 好的~~
      感謝^^
      小葉

      刪除
  7. 豪哥您好 不曉得有否這次的軌跡檔
    能懇請提供給小弟嗎? 先感謝您,謝謝
    信箱 kkk5122@hotmail.com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