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行程:
D0:台北─>武陵農場C0
D1:C0─>水水池登山口─>七卡山莊─>哭坡下觀景台─>雪山東峰岔路─>369山莊C1W1
D2:C1─>雪山主峰─>志佳陽岔路─>水源取水─>雪山山莊舊址C2
D3:C2─>志佳陽大山最高峰─>志佳陽大山點峰─>瓢簞山莊岔路─>馬武霸山岔路─>賽良久營地─>舊苗圃工寮遺址─>3.1K登山口─>四季郎溪吊橋─>登山口─>慶功宴
↑在寒冷的清晨醒來
↑大水池登山口,每回必拍的景
↑七卡山莊小休
↑比陽光更有朝氣的伙伴們
↑遠望聖稜線的壯闊
↑三六九山莊
↑東方的彩霞
↑三六九整裝出發
↑努力向上的伙伴
↑金色的草原
↑黑森林,很有童話的感覺
↑第二水源,大枝的冰柱很壯觀
↑圈谷,主峰上積雪還很多
↑10.4K後的路況
↑雪山登頂
↑志佳陽岔路指標
↑可愛的雪人
↑可惜和本尊一點都不像
↑彩雲滿天
↑陡下,這是人走的路
↑很有型的圓柏
↑雪山山莊舊址
↑風起雲湧
↑志佳陽大山最高峰
↑志佳陽大山基點峰
↑好久沒露面的蜥蝪先生
↑瓢簞山莊
↑彎彎小河流
↑四季郎溪吊橋,通過就是行程的終點
↑為自己、為伙伴乾一杯
裝備清單:
警告! 此清單僅限於個人評估此次活動天候、行程與環境後所採用之裝備項目。因為不同之環境、天候條件及個人經驗、技巧差距僅能做為”參考”絕非一體適用,進行任何行程請依實際狀況及個人需求審慎評估並攜帶適當裝備以維護安全,特此說明!
↑背包類裝備清單
↑服裝類裝備清單
↑宿營類裝備清單
↑爐炊具裝備清單
↑雜項類裝備清單
↑消耗品清單,詳見內文說明
基本上對於這回行程的裝備,我設定的首要目標是測試一些新購入的裝備,而這些新裝備的特色可以說是它們是由小廠中的小廠所製做。於登山輕量化而言,由於近年來蓬勃發展,除了美國之外各地的小廠也紛紛出籠,其中不乏設計與品質都相當優秀的品牌。在年初前後我入手了不少這樣的小廠所生產的裝備,藉此機會不但把它們帶上山,更要好好測試一番。另外,這一次我計畫了不同於以往的菜單,其中菜色不再只限於脫水食物,造成了爐炊具部份的裝備重量大增,但還好基本重量仍可保持在3.6kg左右,整體還是在一個個人可接受的輕量程度。
使用分享:
行程天候概況:
D1與D2大晴天,D3多雲轉晴但風大,早晚溫差大,清晨氣溫頗低。在D1清晨0500於武陵農場測得-1度,D2清晨於三六九山莊前同樣測得-1度,D3沒有溫度數字但因風大日出前在不避風處體感溫度頗低。
營地水源:
C1三六九山莊,W1山莊水龍頭 C2雪山山莊舊址搭營、W2雪山山莊旁溪溝,活水。
背包類:
這回背的是首次登場的KS Ultralight Gear客製化KS40背包,材質是採用黃色的X-PAC V21,除了顏色很亮眼,背負起來舒適度也不錯。因為個人沒有訂製太多選項因此整個背包空重也能壓在400克以下,因為個人相信─最簡單的設計就是最實用的設計,因為如此也更能突顯與裝備相輔相成之技巧與經驗的重要性。對它我目前唯一的不滿是前方網袋與主袋間的空間太小,要塞行動糧時會很難擠進去,這點算是個人使用上有意見的地方。
這家KS Ultralight Gear應該沒多少人聽過,因為它是一個日本的一人品牌,但它的老闆看來並非日本人,所以網站全部是英文比較不會有看不懂的問題。它的特色在於價格中等,品牌雖小但項目種類繁多,其中客製化的選項更是超多,光是網頁上一長串巽項加上的下拉表單保證讓人眼花瞭亂。還好看不懂沒關係,除了網站你也可以直接在FB上與老闆討論各種細節,放心真的不用寫日文,我們是全英文溝通。老闆的人很好,不但會耐心詢答,甚至還"殺密思"把我的前網袋升級為加強版,而且老闆動作超快,也或許是我的背包沒太多客製化部份,下單後才三天就接到老闆工寄出的通知,不到一週這顆亮眼的背包就加入了陣容。
↑KS40背包,看起來比一旁的Z55小一整號
↑正面照
除了大背包,這回用的側背包也是新購入,它是由一位香港輕量化同好Tara Poky Works所製做的Hiker's Pouch V,除了配色還有設計都深得我心。除了前方網袋區分為一大一小,內部也有隔問方便在收納與拿取時的管理,加上它的重量僅有33克,的確是輕量又便利的好物。近年來除了日本與對岸近來連香港的輕量化也有長足的發展,從香港出現的幾個同好製做的輕量化裝備紛紛登場也可見一般。
↑側背包能提高行進間取物收納的便利性,個人十分愛用
服裝系統:
明明小弟外號叫豪哥,但這一路上卻有很多伙伴對著我叫"阿尼",原因就在於我穿了一件西班牙As Tucas的Zilindro Hoody,雖然購買前有再三比對尺寸是要買中層大小的,但是這件一穿上就是內層等級的貼身,再加上它有個全包覆式的帽兜,因此只要我把帽兜戴上,腰帶以上全變身為亮眼的橘色,也就引來伙伴們一路不斷阿尼的呼喚了。不過還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我相信這阿尼再怪也不會比我的輕量化同好COKEN的忍者造型來的吸睛……..那個Zpacks的斗笠不只遮陽甚至被我們笑稱是獨門暗器─血滴子…………….只能說真的太強了!另外值得要一提的是,我個人偏好行進間的中層要有帽兜的款式,像另一件的RAB的Boreas也是如此,除了早晚氣溫較低可以用來保暖頭部,天氣較暖的時候我也直接用它的帽兜取代保暖帽搭配Quilt成為睡眠系統,這回就是如此使用,一物多用省下保暖帽的重量。還有就是這件衣服的袖口可以包覆手掌設計我也十分喜歡,只可惜化纖材質的抗臭能力不佳,即使這回沒流多少汗,內層還有羊毛內衣,但下山還是可聞到些許的異味。
*以下二張照片感謝同行伙伴分享提供!
↑阿尼怎麼可能這麼帥..............
↑忍者大戰阿尼,聽說要拍成復仇者聯盟續集
睡眠與宿營系統:
正如出發前天氣預報所言─這最冷的四月天果然不是蓋的,從D1清晨在武陵農場公車站被凍醒我就知道此行的溫度一定會是重大考驗。雖然第一晚的三六九山莊或許因為人多又是山屋沒有什麼冷的感覺,但是第二晚的雪山山莊舊址,雖然營地很避風但卻到了十點就覺得有寒意,於是起身把露宿袋套上才能安然睡去。經過這二三年的經驗,目前對於整個睡眠系統的規畫,在Arc Ghost與Sierra Stealth之間存在的斷層處做補強與因應的調整,這應該會是我今年輕量化的重要目標之一。
↑雪山山莊舊址,這次使用的是Duo Mid
爐炊具與糧食:
這回的糧食計畫重點除了不再讓JEFF覺得我吃的差,主要還是試用新的菜色驗證一下可行性,所以糧食計畫上拋棄了脫水食物,行前規畫許久,把心裡想的到的好料全都上場,偶爾我也是想吃的好一點啦,就先來看看菜單吧。
D1:
早:7-11三明治(出發前吃掉)
午:7-11飯糰
晚:牛排吃到飽、煎蛋、紅酒
D2:
早:法國麵包、培根、德國香腸、煎蛋、奶茶
午:泡麵
晚:PIZZA、德國香腸、煎蛋
D3 :
早:一蘭拉麵
午:餅乾、濃湯
↑炊具與鍋具是FMS117T搭1.6L鋁鍋
↑煎盤與起鍋器
為了料理這些食物所以此行帶了比一般多很多的炊具(至少是對我而言),像是Banks的煎盤。這個煎盤品牌雖小,但其名聲卻十分響亮,或許它一點都不輕,但其表面硬鍍處理讓它耐刮、耐空燒,因此在料理與清潔可說都十分便利。不只是煎牛排、煎蛋、煎培根、煎德國香腸難不倒它,我還拿它來熱Pizza*,成品可說相當不錯。至於在清潔上也不用多費心,只要有把小煎匙,用來刮除上頭的食物殘渣,它可不像鐵芙龍塗層那樣脆弱,即使你用力刮也沒問題,刮完加上熱水一沖紙巾一擦,清潔的工作可說毫不費力。
↑阿鏗手上號稱大創的最後一個烤盤
↑從下午三點半就開始煎牛排
↑請省略上面那一張,直接看這等級比較高的牛排
↑一塊一塊煎太慢,乾脆二塊一起上
↑還有牛肉片
↑大伙吃的不亦樂乎
↑這已經是第三個人提供的牛肉了
↑不過論氣勢還 JEFF的大餐完勝
↑D2早餐,法國麵包帶太多根本吃不完,失敗
↑午餐融雪煮泡麵
↑辛拉麵還蠻好吃的
↑再來杯奶茶悠閒的看風景
↑場景跳到下午茶
↑因為這個煎盤耐空燒,所以用來熱PIZZA也沒問題
↑D3早餐一蘭拉麵,夠油、夠香、夠好吃
雖然這一份菜單看似豪華,但進一步來說我卻仍然堅料理簡單、少水省時、極少廚餘、清潔簡單這些原則,即使比起脫水食物得增加烹調過程,但也只多帶了一些油與胡椒鹽(在Costco的烤雞那可以拿到,一小包一小包的,輕量好帶也很好吃)來配合。不過,不可否認這樣的糧食而造成相關重量與燃料需求的增加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如何拿捏取得平衡也是一個難題,經過一番天人交戰,最後我決定這種菜單不會天天有,大部份行程我還是想要在山上吃的簡單,好料平時還是長在我心就好了。
*Pizza是在山下買烤好的,放涼冷涷後帶上山再熱食用。
這回上山巧遇相當多Trail Running與Speed Hiking的隊伍,登山輕量化似乎在台灣有蓬勃發展的趨勢,為此我也為我自己的登山輕量化方式取了個英文名─Slow Hiking,我認為不管快或慢,不管輕或重,重要的仍是要回歸到登山安全、樂趣需求的滿足。因此我以不急不徐的速度、輕量但嚴肅的態度、用心感受行程的每一處,這就是我的方式─輕量化Slow Hiking。
山行者豪哥 2015/04/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