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流言終結者二〉對於輕量化的裝備,你也是這樣認為的嗎?


在這系列第二篇我們先來看看輕量化裝備中所謂的The big Three,也就是帳篷(宿營裝備)、睡袋與背包。我想觀念雖然很重要,但裝備往往是更多人感興趣的地方,不過也是似是而非的傳言最多的一個部份,但是在談這些裝備前我一定得先說明幾個觀念:

1.還是老話一句:「裝備只是一種工具」,使用者才是它的靈魂。
2.要輕量化你的裝備之前請先確定你已經建立了正確的觀念並且有足夠的技巧來配合使用它,裝備是死的但你的思考是活的。
3.工具是為了達成某種而設計出來的,而真正輕量化的裝備設計的目的就是為輕量化的使用。
4.你買的裝備是真的輕量嗎?一般大廠所謂的「輕量」往往只是相對比較輕,而這個相對的意義是少幾克相對來說也算輕,所以請不要被文字宣傳所迷惑,實際看看重量數字,實際比一比才會明白什麼才是輕量的輕!
5.重量不會憑空減少,輕量化的裝備為了減輕本體的重量所採取的方法有:
①簡化設計。
②採用較輕量的材質
③其它
請你要認清這些裝備在減輕重量背後所做的犧牲(付出的代價是什麼?)。
6.真正輕量化的裝備重量輕是最大優點也可能是最大缺點,因為更需要使用者正確的認識它以及配合技巧來使用它才能發揮最大的功能。

一、背包:從前的輕量化觀念中總是會提到所謂要先輕量最重的三項裝備─宿營裝備、睡袋與背包,不過經過這些年的實證,對於要優先輕量化的裝備中,背包這項已被排除在外,取而代之的是認為背包甚至是可以最後輕量化的裝備,為什麼?原答案很簡單,因為「背包的輕不是輕,背包裡要輕才是輕」!

對於輕量化的背包,網路上有篇很常見的文章中提到:「市面上有許多強調輕量化的背包,但過度輕量化的結果就是犠牲了背負系統的舒適性及耐用度,反而是反效果」。這句話對嗎?還是不對?事實是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 很多人買輕量化的背包*只看到它的重量輕,但往往使用之後卻抱怨連連,因為背著所謂輕量的背包卻沒有原本預期的舒適,換了輕量背包為何不能感受到輕量化所強調的輕快、舒適的優點呢?

*我這裡所指的不是那些大廠比一般款式輕一點點的背包,我是指那些沒有負系統或只有很簡單的背負系統的輕量化背包,在我認為至少是GoLite Jam這樣的款式。

對所謂輕量化的裝備而言,重量輕往往是它最主要呈現出的特點(對某些廠商叫賣點),但在這「輕量」二個字的背後我們該看到的是,當一顆背包要減輕重量的同時它與一般背包所必要的不同設計─它為了減輕本體重量要降低背負系統的強度、它為了減輕本體重量要使用比較輕量的材質、它為了減輕本體重量要減少背包上的設計等等(不只背包,要把裝備本體輕量下來幾乎不脫這幾個方式)。請注意!這樣的改變並不代表輕量化的背包就一定得犧牲些什麼,因為使用者對它有沒有正確的認知才是真正的關鍵。

輕量化的裝備就是要以這樣的方式換取重量減輕的代價(這並不包括那些打著輕量宣傳口號卻一點也不輕量的裝備),對此輕量化裝備的使用者本來就該有正確的認知、使用與技巧的配合。 這也就是說,所謂極輕量的背包,它本來就是用來背負輕量的裝備,因此它可以不強調背負系統甚至沒有背負系統,這也是它能夠達到極輕本體重量的手段。所以你要發揮這樣一顆輕量化背包該有的優點,所需要的是背包內裝備的整體輕量化以及使用者的打包等技巧的配合與輔助,這樣才能發揮它們該有的功能。請不要認為採用了輕量化背包,表面上看似在背包這單項裝備的重量上是減輕了,但空有輕量背包裡頭卻沒裝著沒有輕量化的裝備,這僅僅在背包上減少的重量卻根本不能帶給你相對的舒適,背包的輕量在沒有被正確的認知與使用下反而成了它最大的缺點,不是嗎?

不只輕量化的背包,一般有背負系統的背包也一樣,因為每個背包都有其使用限制,先撇開合身這點不談,一顆只能背15公斤的背包你硬要裝進20公斤的裝備,超過背包本身的舒適負重那請問你要如何背的舒適。同樣的,一顆沒有背負系統的背包,在適當的打包配合下,9kg以內的負重應該都能達到舒適的要求,但如果你以一般有背負系統背包的方式來使用它,塞了12kg的裝備超出它的負重能力設計,那輕量化的背包怎麼可能讓你覺得舒適呢?

因此,做為一個使用者該具備的是對於輕量化裝備的正確認知,世界上所有的裝備不論輕不輕量都一樣會有其優缺點,而越輕量的裝備相對上使用的針對性或限制也越多,我們始終都別忘記使用者才是工具的靈魂,如果沒有正確的觀念與方法,也不瞭解裝備的優缺點,輕量化的裝備不但不能發揮應有的功能,輕量反而會成為它最大缺點與你的最沈重負擔。

二、睡袋:說到睡袋,BPL認為這是在輕量化裝備中最需要要拿錢去換的,因為就現有的保暖材質來說,高品質的羽絨保暖/重量比最好,但相對的價格也昂貴。不過,我非常讚成買顆好睡袋是一項值得的投資,我從來不否認輕量化要花錢,但錢就該花在刀口上,所以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

有人會說登山的睡袋一定要買一年四季都夠用的,適溫要到幾度幾度、填絨要多少這樣才行。我認為,買一顆適溫夠低的睡袋不是不好,但問題是一顆四季皆暖的睡袋它的保暖能力來自較多的填絨量(先不論其它條件,僅假設在同一個FP值下),而這些保暖度你是否想過,在很多時候可能是你背包中不需要的重量?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一顆適溫-7度的睡袋也許一年四季在台灣高山都夠用,但問題是在一年的十二個月當中可能有九到十個月事實上你只需要適溫0度的保暖能力,這些多出來的保暖重量卻不是大部份使用時間你所需要的,請問你能怎麼辦?難到用不到的時候可以把它剪掉不帶上山嗎?

所以,我在這裡提出另一個思考的面向,那就是「加」的使用技巧。如果把這顆-7度的睡袋換成一顆適溫0度左右的三季睡袋,重量減輕的同時雖然保暖能力降低了,但不足的保暖是不是可以用睡眠時搭配穿著保暖衣或配合其它技巧來提高睡袋的保暖度,這樣是不是另一個可以達成目標的方式。 因為保暖衣是原本登山時就必需攜帶的裝備,所以這件保暖衣並不會增加額外的重量,但是因為你穿著保暖衣入睡在提高睡袋的保暖度,因此利用輕量的睡袋加保暖衣的使方組合,在減輕重量的同時裝備不但表現不打折而且還增加了更多的使用彈性,這就是這個「加法」的最大優點。不只如此,加法的強項還有利用裝備的組合與系統化使用,延長並充份發揮每一項攜帶裝備的功能與使用時間,讓裝備在減重與減量的同時卻可以讓它們發揮出1+1>2的表現。

請記得,背包裡的裝備並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一個裝備也不該只為一個使用目的而存在,利用裝備的組合使用共同發揮功能可以達成更好的表現而且所需要的裝備重量可以不需增加,這才是輕量化給我最大的啟發,同一個需求如何用輕量的方法來滿足它,重點就是要多"思考"。

三、宿營裝備(帳篷):就如我一直強調的,輕量化不會什麼都好,看看下面這張規格表,漂亮的重量數字加上所謂「頂級」、「輕量」的宣傳,這款帳篷應該是近年來最火紅的款式之一,只是如果再仔細看看,好像.........看出來了嗎?

span lang="ZH-CN" style="font-family: Verdana;">
0606-1
本體重量的減輕不會憑空而來,問題是廠商是總愛拿著重量數字做宣傳,而很多消費者眼中也往往只看見XX克、XX公斤的數字,但是少有人問問,這減少的數字是因為什麼改變而來!再說一次:「本體重量的減輕不會憑空而來」,就以這款帳篷為例,1kg左右的重量來自於採用輕量的材質還有較小的空間。不相信,再仔細看一下規格,內帳梯型的底部寬度只有106公分,而長度218公分的總長卻是包括一段二人使用時無法使用的空間(最下方的三角型部份),至於頭部,以它前後雙Y型的營柱設計個人並不認為能有多寬敞的表現,在達成輕量結果的同時,身為一個使用者,你看到這些背後付出的代價嗎?而在選擇裝備的時候,你能夠更整體的評估並且對自己的需求做出正確判斷嗎?老實說,很難,我也常常做不到!

我相信有人會希望你在選擇裝備的時候只看到「輕量」二個字而忽略其它細節,但世界上根本沒有又輕、功能齊全、價格又低廉的完美裝備,正所謂有得必有失,輕量(化)也是要付出代價的,這個代價對於裝備可能是設計與材質,對於使用者可能是金錢、學習知識、熟練技巧與累積經驗等等。面對於這些輕量的裝備,我們如果能夠正夠的認識它使用它,它們就可以發揮它的優點而減少缺點的發生,但如果只是在乎重量的表面意義,輕量恐怕會成為你最大的負擔。第二篇就先談到這,裝備部份可以聊的還很多,像是爐炊具、保暖衣、登山鞋等等,都會在下一篇文章提出。以上的這些內容其實也不是什麼新東西,很多我在之前的文章也都提過,把這些相關部份集合起來可以讓大家更容易整體性的瞭解才是。

最後,我要強調我相信我寫這些文章的用意並非要來批評某些說法的不是,或是要你如何做才是正確,就如同我一再強調的,輕量化只是一個方法的選項並不是對要服從的準則,要達成滿足登山安全樂趣的方法是個開放的選擇題而不是對與錯的是非題,我所提出的是另一個面向的思考,不管你是否要輕量化,最終還是要請你依自己需求來做決定,這才是不變的王道!

如果我只告訴你怎麼做,它卻不一定能符合你的需求,如果我引導你如何思考,你就可以發揮無限可能!

延伸閱讀: 裝備系統化與組合使用

山行者豪哥 2013/06/0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