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4日 星期六

〈開箱與初次使用〉New Balance MT110野跑鞋

New Balance MT110規格:
重量:219克(單隻),實秤相同
鞋底前後落差(dorp):4mm
*型號中的M指男款、T則指的是Trail Running
實物與實用照片:
MT110初次上陣,襪子是搭配Inov8的coolmax襪


出發時背包總重

 
出發沒多久遇到的大雨正好提供更多的考驗

隔天再出發,拖鞋、登山鞋也出籠

結束行程,圓滿達成任務
DSC07315
NB MT110野跑鞋
DSC07318
前後高差4mm的鞋底
DSC07323
鞋底紋路抓地力還不錯
DSC07322
鞋面特寫,材質全是塑膠
DSC07319
鞋身的孔狀設計,加強快乾與透氣
使用分享:
這不只是一雙輕量的鞋子,它在設計的理念上有許多與我們常使用的登山健行鞋款不同之處,所以在文章一開頭我先簡單和大家介紹這種Barefoot與Minimalist的概念,讓大家建立個概念。

近年來輕量化的裝備中,鞋子也常被提及,但除了專門為登山健行所設計的輕量款式外,另一種跳脫傳統思考的輕量款式稱之為Barefoot與Minimalist(赤足與極簡)也開始出現在市場上,這種鞋子不但重量輕而且其設計出發點更是一反傳統的論點,提醒人們重新來檢視這「腳」與「鞋」之間的關係。

一直以來傳統的登山鞋所強調的不外乎是保護、吸震、支撐與防水這些功能,但Barefoot與Minimalist的卻對這些功能持負面看法,他們的理由是認為,人的雙腳才是天生被設計用來行走的"工具"而不是鞋子,過多的保護與功能反而是讓腳不能發揮功能而且弱化的最重要原因! 因此Barefoot與Minimalist的設計最中心的理念就是拿掉這些傳統的保護功能,讓鞋子的設計達到最簡化以充份發揮腳原有的功能。這些設計包括認為傳統鞋底的吸震模糊了腳部的該有路感與步伐反而增加腳部的衝擊。因此Barefoot與Minimalist的鞋鞋底不需吸震設計,這讓腳部在行走時可以充份由路面得到回饋進而自然調整出正確的行走姿勢與步伐(還能更注意路況)。另外Barefoot中很常見的五指鞋款,這是因為腳指分開不但附合自然腳部的狀況更能有效轉移與分散來自地面的衝擊力。也因為極簡的思考與設計讓它們大都有著非當輕的本體重量,而這些與傳統思考完全反其道而行的想法也造成一股風潮,只是在廠商大肆鼓吹其優點的同時我們也不得不面對其論述與實用的盲點。

在本文中因為個人不跑步所以本文就不討論Barefoot與Minimalist用於跑步的部份,而集中在登山健行的使用上。所謂Barefoot與Minimalist的設計與登山健行的鞋子有很大的不同,而且backpacking不是running,使用目的不同造成設計的不同,還有使用者的運動型態與方式不同,就BPL所指出,backpacking與running二者不同的因素所造成的影響如下:
1.背包重量造成重心移動
2.步伐動能與速度的不同
3.背包重量造成的衝擊

因此不是每一雙Barefoot與Minimalist的鞋子都適合用來登山健行,相同的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穿這樣的鞋子,長久以來人們的腳部在鞋子的保護下是否能適應這種鞋子?以及使用這種鞋子所需要的磨合時間與相關肌肉的訓練?我想這些課題都是在使用這一類鞋款前要同步思考的。

在年初購入了這雙屬於Minimalist系列的鞋子,趁著這一回合歡北峰小溪營地活動的機會,我門來試用這雙NB MT110,除了要了解穿著Minimalist的鞋子來進行登山健行的實際感受外,更意外體驗了所謂不防水的鞋子在雨天的使用狀況。因為就傳統觀念來說,登山健行的鞋子的防水功能以乎是不可或缺的,但從Ray Jardine大師以來,美國很多輕量化登山者卻認為,所謂防水透氣的鞋子根本不能保證你腳部的乾爽,更糟的是這些鞋子一但濕了很難乾,與其如此為何不換穿快乾的鞋子,睡眠時換穿乾襪子,隔天鞋子就乾了,以此來解決鞋子防水的問題,關於這個想法,這一回在突如其來的大雨之下也有親身體會,一併分享如下。

這雙MT110是我的第一雙Minimalist的鞋子,比起之前使用的登山健行款,它的鞋底前後落差只有4mm(鞋底前後沒有落差或落差很小的目的是讓使用者能底自然的調整步伐大小與腳掌落地方式),除了鞋底很薄之外它裡頭甚至是沒有鞋墊的,而在鞋面則全是塑膠材質上頭都是孔,除了輕量更強調透氣快乾,外觀部份它的配色十分搶眼但一如很多裝備在台灣就是買不到。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雙鞋它有標準與加寬兩種鞋頭可選擇,我買的是EE型號的寬版,因為較的腳尖有助於腳指分開達到轉移沖擊的吸震目的。

過去我也穿過低筒的野跑鞋款,像是我目前常用而且很滿意的就是Inov-8的X-Talon212,但它與MT110基本上在設計的出發點還是有所不同,因此這二雙鞋實際穿著的比較上也就成了這回行程的重點。經過二天包括北峰短暫的數十分鐘上下再加上隔天合歡尖與石門的使用,雖然時間不算太長,但基本上我感覺在這些路況下使用並沒有不習慣與不適應的地方,腿部與足部感覺並未有與X-Talon212多大的不同,鞋底的抓地力部份表現也稱職。也許是它的鞋底還算有一些厚度,因此對於路感的提升或小腿肌肉的出力部份感受不深,以這樣的路徑狀況整體而言穿這雙登山健行的感覺是OK的。不過,這最近我再入手了一雙Barefoot鞋款,鞋底薄薄一層有跟沒有一樣,走起來超直接的路感(就像腳直接踩在地面上),讓我打算只將它當做營地鞋,登山健行的使用我個人應該是無法接受的,只能說Barefoot與Minimalist各鞋款還是有所區別。對於這雙MT110近期內我一定會再穿著它做較長時間的活動,把更多使用心得再分享給大家。

此外要一提的是,第一天從合歡北峰登山口才出發十分鐘就下起雨來,而且最後雨勢超大,連路面都變成了河流,這雙鞋在我沒有特別保護下很快就濕透了。不過在濕透的狀況下它因為表面是開放的孔狀,所以鞋內並不會像防水的鞋子會積水,加上它的表布是不吸水塑膠的,為了加強快乾的鞋子襪子濕了之後的穿著經驗,隔天我也沒換乾的襪子而是盡力擰乾後直接穿上來走行程,出乎意料的感覺是比從前穿濕了的防水透氣鞋好上許多,而且因為是快乾的襪子(全coolmax的),所以在走過合歡尖與石門山後,可感覺的到襪子已經乾的差不多了。我想在傳統的觀念下大家都習慣單向思考如何讓鞋子不會濕,這次有機會放手讓鞋子濕掉再來使用並感覺真是個難得的經驗也讓我收獲良多。 以上就是我這回使用MT110的初步心得,在此提供大家分享,畢竟安全可行的輕量化技巧就是要由一次又一次的實際行程中學習與累積,這一次的活動表面是下雨撤退,但其實讓我學到很多,再多的紙上談兵都比不上親自體驗來的實際啊。

在文章最後有幾句話一定要提醒大家,如果你想要輕量化鞋子,那在你換輕量化的鞋子之前請先確認你背包內的裝備已經輕量化,因為如果背包裡的裝備沒輕量下來就換穿這樣的鞋子,設計的不同加上輕量化鞋子較弱的支撐性與保護性反而會造成你使用上的不適甚至傷害,所以個人建議就輕量化的順序來說鞋子這方面可以擺在最後幾項再考慮。 如果你對這種Barefoot與Minimalist鞋款有興趣,建議你可以去Toeslad這個網站看看,內容從觀念到實用分享都有,除了有參考價值還可以提供你更多不同的思考面向。

延伸閱讀:
NB原廠網站

山行者豪哥 2013/07/0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