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個人英文能力有限,但我仍花了很長的時間努力將這篇文章看完並整理出來,因為這篇文章不只有輕量化發展的歷史縱深,更有著一位小廠裝備製做者對於輕量化發展的深入分析,他從革命、從創新、從商業的角度所提出的觀點讓我收獲良多。
很多人喜歡談輕量化,但如果是用時間軸的延伸來整體檢視輕量化的發展過程卻不容易。Ron Moak在文章中花了很長的篇幅整理輕量化的歷史,從這個過程中分析各項讓輕量化進步與革新的重要因素,在這樣的軌跡中看到不一樣的深度,讓人明瞭輕量化是如何發展成為今日的樣貌,更對現在與未來提出了省思。以下為大家整理的是這七篇文章中的重點部份再加上個人的些許補充,如有不足之處歡迎大家再提出分享。
輕量化的過去:
第一個十年(1992-2001):
Ray Jardine與其著作:
輕量化究竟是何時出現的呢?或許很難回答,但我相信登山輕量化一定不是從90年代Ray Jardine後才出現的一種登山方式,但要談起登山輕量化的起源,Ron Moak還是不得不提起Ray Jardine與其重要著作「Beyond Backpacking」。
Beyond Backpacking這個書名大家或許朗朗上口,但很多人並不知道,這本書其實是在2000年再版時才改成這個書名,早在1992年它剛推出時,這本書的書名其實叫「PCT Handbook」,其中372頁的內容裡,著墨於輕量化理念的部份只有最後大約35頁,其它大部份就是一本介紹PCT健行的手冊。但不論如何,即使是像Ron Moak這樣不崇拜Ray Jardine的人也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引發了現代的輕量化革命,因此Ron Moak認為1992年可以做為登山輕量化革命正式出現的一年*。
當然在Ray Jardine之前輕量化登山的方式一定有人已經嘗試過,從PCT Handbook中就可以明顯看出Ray Jardine的裝備靈感來自於輕量化歷史中另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Emma Gatewood。Gatewood阿媽的成就深深的影了許多了許多人,她的穿著與裝備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風潮更吸引了眾多的模仿,Ray Jardine也是其中之一。以PCT Handbook最新版本的Trail Life來說,在整本書的一開始就是介紹Gatewood阿媽的事跡,Ray Jardine認為Emma Gatewood之所以不凡是來自於她鄙視現代的裝備,不過事實是在1955年,現在所謂的裝備大廠根本都還有誕生(至少到1968年都還沒有出現)。或許Ray Jardine有些誤解,但Gatewood阿媽的影響卻清楚的投射在Ray Jardine所採用的裝備風格上。雖然Emma Gatewood所採用的裝備事實上反映了她對裝備的無知*,但也因為她不靠裝備所展現出的靭性與非正統的風格為後來登山界帶來了一場重要革命。
Ron Moak把1992年到2001年,這二十年間輕量化所發生的種種重要變化,將其分為兩個十年來說明。在1992年到2001年的第一個十年,輕量化最重要的發展還是首推Ray Jardine的著作。我們可以簡單總結Ray Jardine所提出輕量化的三大支柱,第一是輕量化的「觀念」、第二是「裝備」,第三則是「技巧」,但很可惜現在很多人眼中只剩下裝備,卻忘了同樣重要的觀念與技巧。此外,Ray Jardine對於裝備部份提出了System(系統化)以及Minimalist(極簡化)二個原則,其中系統化*至今仍被視為他最重要的貢獻。
現在很多人談到輕量化就會說的「The Big Three」也是由Ray Jardine首先提出。只不過當初書中要提出The Big Three的用意是用來說明他所謂的裝備System以及Minimalist二項原則。正因為他所使用的宿營裝備、睡袋與背包這三項裝備有著與以往所謂傳統裝備最大的區別,所以使用這些獨特的裝備以輔助說明他所謂「先進技巧」是如何執行與其效果正是更適合也不過。但很不幸的,大部份的人現在提到The Big Three卻只知道著重在減輕這三類裝備重量,他們跳過輕量化的原則而去購買最輕量的背包、睡袋與宿營系統,然後很高與的拿著重量比以前減輕很多的背包說:「我輕量化了」,卻不知災難就要來臨。
此外,Ray Jardine提到了「技巧」,但長久以來關於「技巧」的論述卻遠少於裝備及原則,最終「技巧」這個部份似乎成為了輕量化中的巫術(black art)。事實上,技巧的重要性絕對高於裝備,因為每一項裝備重量的減輕都代表著你需要更多的技巧來掌握裝備與環境,雖然技巧是關鍵,但它卻不會人坐在家中就得到,你可能需要花很多時間與苦難來學會它。
不可否認的Ray Jardine在書中提出了很多的重要論述,但Ron Moak認為他在裝備的材質與設計上卻毫無創新,使得輕量化仍然停留在少數人與自製裝備的小圈圈無法向外擴及更多人,接下來這輕量化的革命將如何發展下去呢?就請繼續看下去了。
輕量化的量化定義:
雖然Ray Jardine的書啟發了登山輕量化,但在書中他卻不曾以重量來定義所謂的輕量化,在書中他也並未提出減輕重量的方法,而是以強調「先進技巧Advanced Technique」來區分自己與傳統的登山方式。目前我們前所熟知用重量數字來做為輕量化的分類則是要到90年代中期才出現,也就是以基本重量定義來為輕量化做分類:
輕量(Light Weight):基本重量20-12磅
超輕量(Ultra Light Weight):基本重量11-6磅
GoLite的出現:
1998年的成立的GoLite從名稱就可以看出它們的產品設計走向,在創立時它所推出的十二項產品,全都是依據Ray Jardine的裝備而設計,從雨傘到睡袋還包括相當經典的Breeze背包。GoLite的出現意味著自此輕量化的裝備不再像過去只由少數人DIY生產,經由量產的輕量化裝備變成和一般裝備同樣容易取得。一開始GoLite的成功證明了輕量化的裝備是其商機,而且有著廣大的市場需求。
總結第一個十年,Ray Jardine雖然提出了重要的觀念,但由於二個明顯的缺陷,第一就是Ray Jardine相信對他是好的對大家一定也好。第二則是他從未著眼於要將他的裝備擴大吸引更多人的興趣,即使有GoLite的出現將其裝備商品化,Ron Moak仍然認為在第一個十年輕量化的成長是非常的緩慢(原文用的字是停止)。
*這個「出現」是Ron Moak在文章中的定義,以此做為輕量化革命開端,當然這個認定並非公認的標準(雖然維基百科也是這樣認為),所以你當然可以不認同。
*所謂無知並非批評,而是因為Gatewood阿媽當時的確對於所謂登山裝備缺乏瞭解,這是因為時空環境以及個人因素二方面所造成。
*什麼是系統化?簡單一句話來說就是裝備之間的關係與它們如何一同運作。
第二個十年(2002-2011):
輕量化的商業化:
2002年,不只是輕量化革命的十週年,它更代表了一個重要的轉捩點,輕量化更由此轉變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面貌。在上個十年GoLite的出現並不代表DIY的輕量化裝備自此結束,反而有更多的裝備小廠開始創新Ray Jardine的設計並開始銷售。就在2002年為了因應輕量化裝備的市場需求,有許多輕量化品牌成立了,其中有我們熟知的SMD.TarpTent.MLD以及Dancing Light Gear等,他們由自己輕量化的經驗中得知要達成登山目標不只有一種方式的理念,因此開始生產輕量化的裝備,並且希望將登山輕量化推廣給更多人。
這些小廠推出了許多的裝備,不只改良了Ray Jardine的概念,像是GVP(GG的前身)的Glen Ven Paski為輕量化背包背後加上可放置睡墊的夾層,利用睡墊與腰帶可以有效的將負重轉移至腰部,這是之前Ray Jardine完全沒想到的部份*。小廠們不跟隨Ray Jardine的腳步,它們也讓輕量化裝備更加豐富與多樣。
提到了小廠的出現,得再回頭來看看GoLie。雖然它是以Ray Jardine的概念起家,但GoLite卻在第二個十年全盤放棄了這個基礎而提出了屬於自己的設計。GoLit雖然成功的將輕量化裝備帶入了所謂的主流裝備市場,但大家也可以發現它卻離輕量漸行漸遠,所以有人戲稱GoLite應該改成GoHeavy更合適。
網路的發達:
第二個十年輕量化得以快速發展與眾多小廠的出現其實與另一個科技息息相關,那就是「網路」。不像第一個十年網路主要用於溝通,第二個十年的網路有了更多的商業用途。藉由網路的發達,登山輕量化被更多人所討論、傳播與瞭解,有更多人需要購買輕量化的裝備,商機大量浮現。另一方面,缺乏實體通路的輕量化小廠過網路找到另一個銷售管道,大量透過網路的訂單與雙向回饋讓輕量化的商業與創新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擴展。
不過,隨著商業化的同時,小廠卻得面對更多的難題。例如訂單增加了但如果不擴大產能勢必讓客戶經過漫長等待才能得到商品。如果改採大量生產所需要的成本、美國本土的高昂人工、存貨的壓力等等,讓很多小廠必需在商業利益與理想、生存與併購之間抉擇。雖然網路帶來了利益但是缺乏實體通路的小廠們是不能只藉由網路來擴展給更多人?或是限制了它們未來的發展?在下一個十年值得繼續觀察。
*Ray Jardine的RAY WAY背包是沒有腰帶的,至今DIY KIT的也是如此。
輕量化的現在與未來:
經過了二十年,看似大幅進展的輕量化,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登山者來說,卻依然不被瞭解甚至有著許多的誤解,輕量化的登山者也是相對少數,如果只依靠這些消費者來購買產品,輕量化的小廠仍將位在市場的邊緣,因此創新與變革成了它們生存下去的出路。小廠始終不是這個產業的領導者,商業化的過程中有許多小廠遭到併購,許多的實體通路商對於輕量化裝備仍充滿質疑,品牌知名度、需求、利潤、存貨,甚至需不需要為了銷售這類裝備而對員工再做訓練等等,這些都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看看這些小廠,GG加入了新的資金、Brian Frankle離開了ULA加入SMD,還有眾多輕量化新品牌的掘起,對內對外小廠的生存競爭日益激烈。有人選擇拓展市場,這意味著它們得擴大生產,開發新的銷售管道,而大廠也有可能透過這途徑進入相同的市場加入競爭。但在既有的通路與市場優勢下,所謂大品牌是否可以進入並佔有原本屬於小廠的市場,Ron Moak認為這樣的情況並不會太快發生。小廠的輕量化裝備仍有大廠無法取代之處,過去種種失敗的大廠輕量化產品就是最好的證明。不過大廠們依然對於這塊市場有極高的興趣,原因不只是利益或權力,而是輕量化是一個登山界當紅的課題。
透過網路的討論促進了輕量化的發展,讓它被人瞭解也讓它開創商機,甚至成為現在登山界的一股重要潮流,越多人討論的就能吸引越多人注意,也就能帶來賺錢的機會。這樣的商機大廠當然看到了,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品牌推出所謂輕量化的商品加入競爭。一直以來小廠們或許藉由網路的討論開創市場,但Ron Moak發現現在許多受到注意的討論往往只由一些最熱心的輕量化實踐者所提出,而且有越來越多的設計者只聚焦在很小範圍的討論之中,或是只為了賺錢而不斷在裝備上做些小改變(用些小改款手法讓你再掏出錢來買),這不但是一種錯誤更失去全面性的宏觀思考。
除了網路,輕量化的前進也反映在更輕、更耐用的材質找尋上。就像Cuben Fiber的出現看似將材質提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境界,這或許對某些達到極限的輕量化登山者是好的,但不幸的是由於它材質的先天特性,讓Cuben Fiber的使用受到限制,要全面用Cuben Fiber來取代舊材質也成為不可能。不過廠商所看到並非如此,它們的任務是在誇耀新材質更輕、更強靭的同時,能將使用這些材質的產品哄抬至價格高不可攀的程度,對它們來說新的材質只是商機的另一面罷了。
輕量化的第一個十年發展緩慢,但建立了重要的基礎。輕量化的第二個十年成長快速,但商業的發展似乎逐漸在改變它的面貌。輕量化不但不再小眾反而像是裝備市場的主要潮流。大廠前仆後繼的推出所謂”輕量”的裝備,即使像Cuben Fiber這種材質也都有大品牌用來製做商品,只是很多廠商在乎的並不是輕量化的觀念或原則,對它們來說唯有”利益”才是推出輕量化商品的要原因。
經過二十年,輕量化有許多的變與不變,當有越來越多的輕量化裝備出現、推廣與被接受,一般登山者也能不需學會某些Ray Jardine時代強調的特別技巧也可使用一定程度輕量的裝備,因此有很多人依然認為輕量化就是背一顆輕量化的背包而已。Ron Moak認為裝備不論如何的發展進步,但觀念與原則的重要性卻始終不變。他曾提出一些輕量化的的觀念,其中最優先而且是最重要的是「專注於經驗的極大化而不是重量的極小化」這一項。只有當你真正了解你想到達成的目標時你才能選擇最適合的裝備,所謂的目標並不單只指行程而是包括你的安全與舒適的需求。或許你認為Ron Moak身為一位裝備廠商應該會希望你多買一些裝備,但他在文章結語時卻是如此說的:「瞭解如何選擇合適的裝備而非買一個輕量的背包、不要把錢浪費在那些你不需要的裝備上,你該用心享受你的旅程而不是成為裝備的奴隸」,這句話值得每位登山者加以深思。
Ron Moak會寫這一系列文章的起因是回應Ryan Jardan在2011年底在BPL發表對於輕量化發展的憂心。其實我個人也有類似的感覺,似乎近年來整個輕量化的發展好像有些停滯,但很難說的清是個人感覺或是環境的氛圍使然。展望未來,在變與不變之間,我希望自己始終不忘化初衷並且保有熱情,或許就像Ron Moak所說的,未來充滿挑戰,但可以確定的是過去二十年只是個序幕,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更多、更有趣的事情發生,讓我們一同期待。
山行者豪哥 2013/12/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