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本系列文章一開始是以1992年Ray Jardine大師出版PCT Hand Book做為起點,但近年來個人發現其實直到1994年Ray Jardine完成第三次PCT後,才在1996年第二版的書中加入了輕量化的相關內容,也因此本篇我將2016至2025視為登山輕量化的第三個十年,而在這個十年間戶外產業與輕量化都面臨了重大衝擊、危機與改變,以下就提出個人的觀察與分析。
第三個十年的回顧:
COVID-19疫情的影響:2019-2022年的COVID-19疫情影響了全世界也對戶外活動與產業造成重大改變。總體而言,這場世紀大疫對戶外產業的影響明顯是先弊後利。雖然因為疫情期間的防疫手段造成戶外活動停止與戶外產品銷售爆跌,但從疫情中期後,戶外產業便開始出現爆發性復甦。根據OIA統計,2021年比起2019年參與登山或露營活動的人口增加了20%,而日本SNOW PEAK與MONTBELL營收的也成長了30%,2025全球戶外裝備產值也比2021成長大約10%,可見戶外運動人口與裝備需求在疫情過後反而是大幅成長。至於台灣,除了COVID-19疫情後的反彈因素,政府2019年的開放山林政策也助長了戶外活動的參與人口。根據統計,國家公園入園人數2020比2019高出30%,甚至2021年疫情期間在防控措施下仍然比開放山林前高出許多。
登山輕量化的擴大與普及:
在戶外運動盛行與人口增加的同時不只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同樣對登山輕量化也造成影響,我們可以明顯的觀察到所謂輕量化裝備與登山輕量化在戶外市場已經是當前主流之一,輕量化的市場與影響力不再被傳統廠商或品牌所忽視,其中原因絕不單是輕量化的理念與觀念而是輕量化是戶外市場的好賣點與新賣點,這也是我認為登山輕量化能在主流市場快速茁壯的主要推力。
在商言商,有錢賺的生意就是好生意,如何創造出新的商機與賣點讓你掏錢當然重要。相較於傳統裝備,廠商打出所謂「輕量化」的宣傳或設計不只有新鮮感更可以讓消費者產生更多的購買動機,輕量化很明顯是很多大品牌目前的新商機新方向之一,先不管這些裝備是否真的輕量,但似乎加上”輕量”就能提高賣相還有賣價。
除了MontBell這種持續以輕量為主軸的大品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其它主流大廠商也都在輕量上摻一咖。不管是主打輕量或強調輕量的產品又或是推出採用DCF或輕量材質的裝備,大品牌或多或少都要與所謂輕量沾上邊分食或擴大商機,這個勢趨在這個十年裡非常明顯。隨著大品牌重視並生產所謂輕量裝備也帶動更多戶外人口接觸或認識所謂登山輕量化,姑且不論輕量化觀念與原則是否有隨之被正確傳播,但至少「登山輕量化」在這十年的確更加廣為人知,而輕量裝備也充斥市場。
裝備變輕,錢包就越輕?越來越昂貴的登山輕量化:
隨著戶外產業與人口同時增加的其實還有戶外產品的價格,在疫情期間因為原物料與產品的生產中斷與短缺再接著復甦期的需求大增供需失衡,還有預期心理與市場等多重因素下也造成戶外產品價格的上漲,其中不得不說輕量裝備的漲幅就相當可觀。
從原料來看,就以DCF為例,推估原料UHMWPE在過去三至五年間價格已上升20-30%,而在2019年大約20-30美元/碼的DCF材質到了2025年已是20-30美元/半碼,直接上漲一倍一點都沒在客氣。當然原料上漲壓縮獲利空間必然提高售價,而疫情期間的產能緊縮造成供不應求,有許多輕量化品牌訂單大排長龍,物以稀貴的心理還有輕量化裝備需求不降反增也是帶動輕量化裝備價格上漲原因。
從HMG背包來看,在這五年間的漲幅大約是20%。至於帳篷以MLD DUOMID2 DCF版本為例,價格提高30%左右,但TRAILSTAR SILNYLON版本換成SILPOLY後只漲了30美元大約15%,相較之下DCF類產品的漲幅可說十分明顯,這個部分如果是有長期關注戶外裝備的朋友應該是十分有感。
當然漲價不只是通貨膨漲、原料供需,還包括市場與定位策略。如前所言,對一般市場或消費者而言輕量代表新的產品與商機,將輕量的設計與材質加以營造、宣傳、包裝賦予高端的定位(包括價格),讓消費者相信輕量=高貴,我認為就是很多品牌現今的策略之一。
輕量化市場的百家爭鳴:
第三個十年的輕量化商機持續擴大成長不只讓傳統大品牌紛紛加入戰場,也讓HMG、ZPACKS這些所謂的小廠持續擴大生產規模。我們可以看到為了應付市場需求,ZPACKS有了新廠房、HMG轉往墨西哥擴大產能,而這幾個品牌產品的當紅程度我想從現在山上的可見度就可知一二。
然而不只這些原有的輕量化品牌不斷成長,在這十年間我們也看到具有量產規模的品牌還有個人的小品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它們的爆發速度可以說完全不輸COVID-19。要認真算,近年世界各地出現的輕量化品牌根本數不清,光是這篇英國網友整理的歐美輕量化小廠指南就足以讓你看到眼花瞭亂,而且這還不包括亞洲輕量化重鎮的日本與近年異軍突起印尼還有台灣與中國的眾多品牌。
相對於傳統裝備,輕量裝備在設計與製做簡單的優勢也讓更多DIY到達一定程度的輕量化登山者開始推出自己的品牌與商品。所謂車庫即工廠就是很多輕量化品牌的共同發展軌跡,DIY更是從Ray Jardine以來輕量化的重要DNA,疫情造成的輕量化推廣與普及,也讓更多登山者從使用進而開始製做,這都是讓輕量化品牌爆增的原因。
我們可以看到,從拉鍊包到大背包,從收納袋到睡袋,各式各式大大小小的輕量裝備豐富了輕量化裝備界。小品牌獨有的特色或客製化選項也讓他們能在市場找出一條生存之道,成熟的網路商務不但減少成本更讓全世界消費者動動手指就能購買到商品,而許多小物的輕量優點也讓它們在疫情後運費大漲的衝擊下受到的影響減少。
不過當然也有品牌離開戰場,就像德國的輕量背包品牌Huckepacks就在2024年底結束營業。從一個擁有十多年歷史以及高品質的舊品牌無法繼續,我們也要提醒個人產品所呈現的高相似度、競爭強度還有市場營運等現實等等,相信這些新興品牌很快都要面對,後續發展我們也可以持續觀察。
輕量化材質發展:
2015年荷蘭DSM收購了Cuben Fiber並改名為DCF(Dynemma Composite Fabric),除了原本的DCF與DCH產品線,DSM也在2025推出DWC材質,雖然DWC重量上與DCH差不多,但因為改用全Dyneema編織表布所以DWC是會比DCF還有DCH強度更好也更耐用的一種材質。
在這十年中,DCF多了不少競爭對手,其中首推Challenge Outdoor所生產的ULTRA系列材質。最初ULTRA與DCF一樣是用於船帆的布料,在技術轉移後於2019-2021年左右被導入戶外裝備界,由於ULTRA材質不同於DCF的結構與特性也成為許多輕量品牌在DCF之外的材質選擇。
在Dynemma相關材質中還有一個是2023年由加拿大ALUURA推出的Graflyte材質。Graflyte結構是由全UHWMPE編織表布化學鍵合防水膜製成。Graflyte認為DCF的貼合結構不耐用而且膠水提高了重量,至於ULTRA的混紡方式則會降低材質強度,所以它用新的化學鍵合技術結合表布與內膜達到輕量且高強度的目標。Graflyte與DWC兩者結構有相似之處但因為Graflyte比DWC少了Dynemma層壓的中層,所以系列產品在重量上會DWC來的輕。由於Graflyte2023年Q4才開始量產,市場上直到2025年2月才有登山背包採用,目前相對前兩者規模仍小。
輕量的行動中層材質:
2017年推出的Polartec Alpha Direct材質可以說是這十年中輕量材質的重大突破之一。因為Polartec Alpha Direct不只輕量更兼具透氣、保暖與快乾的多重特點,過往認為材質不可能將這些特點集於一身的觀點也被打破,這也讓Alpha Direct的設計與運用更加多元。它可以是行動中層、也可以是保暖層,在行進間不會悶熱、在休息時可以讓你溫暖,兼具輕量且多功能讓它自出現後受到各家輕量化品牌的愛用,再加上材質價格不高,中層一件落在100美元上下,讓它這幾年以是說是輕量界的當紅炸子雞。其它廠商也由於Alpha Direct的成功,市場上與Alpha Direct相似的PrimaLoft Active或OCTA等也紛紛出現搶食大餅。
FAST PACKING與登山輕量化:
輕量化的優點當然包括「輕快」,但輕快並只不能展現在所謂行進速度與時間,廣義的輕快還包括登山中各種程序與步驟的減少、效率提升,有形無形的消耗降低等等,也就是說輕量化的快並不單單聚焦在某一面向,而是以原則的執行達到全面的效率提升。所以我認為走的慢不代表不輕快,就像我的Slow Hiking方式,也可以是一種輕快的展現。
2014年Ultimate Derection Fastpack20可能是首個結合背心式肩帶的野跑包,到了2015年Pa'lante Packs也將其運用在背包上,他們的背包使用型態更符合登山方式。時至今日,我們可以看到VEST肩帶已在登山背包上很常見,許多野跑包的一些設計也出現在登山背包上,FAST PACKING與登山輕量化或有不同,但這十年可以看到的是兩者持續互相影響。
科技的進步:
智慧手機與app的發展同樣影響著登山輕量化。像Lighter Pack之類的軟體,方便了輕量化登山者整理裝備清單與計算重量。另外,離線地圖軟體取代專用GPS裝置,登山不需另外的器材才能導航,只用一隻手機不只省錢也省下重量。當然手機照像功能的不斷提升,以個人來說這也可以減少原本攜帶相機的重量。值得觀察的還有近來看到有所謂登山用的科技外骨骼產品出現,或許未來在科技加持下,背再重也都不是什麼問題了。
觀念、原則、做法的發展:
相較於認識輕量化普及還有人口、市場的快速擴大,這十年輕量化的觀念、原則與做法的發展似乎沒有太多突破。我認為這是原有的輕量化框架.原則在數十年建構下已有一定程度的完整與穩定度,以此基礎讓成長空間呈現在市場與普及上。
第三個十年的反思與展望:
對於基本重量數字的重新思考:現今所熟知的基本重量(Base Weight)以及LW、UL定義與數字出現在1999年,當初是以市面上裝備重量最輕的25%還有5%的數字來加總算出。以此Ryan Jordan當時訂出以一位正常男性登山者 (身高176cm、體重72kg)在美國的初夏至晚夏時節健行,基本重量30磅(13.5kg)為一般、20磅(9kg)為輕量、12磅(5.4kg)以下則為超輕量。
經過二十多年,如今裝備條件與當年大不相同,現在各家裝備廠商無不推出所謂輕量裝備,說實話要達到三天二夜9kg的輕量標準基本重量門檻一點都不難,當輕量與一般裝備的界限逐漸模糊,或許我們需要思考這基本重量的量化定義是不需要加以調整或重新思考。
一般常見關於登山負重(也有說背包重量)的說法是應以自身體重的30%或25%為上限,但近年研究建議的負重上限卻是落在20%,而且是從15%就會開始出現顯著差異,而10%負重得出數據則較接近於0負重,這些生理差異會反應在攝氧量、心跳率還有能量消耗上。
因此我的思考是登山輕量化的量化定義是否可以從這個角度出發,負重依登山者不同體重的百分比重新來做分級依據而不是原本一律固定的20.10還有5lbs。當然以體重做為依據會有很多問題,像是體重換算的負重數字是否合理、只以體重思考忽略肌耐力以及個人差異性等等。不過我想在輕量化發展了三十多年後,或許輕量的量化定義是不是也該從單純的重量數字思考做一些轉變? 也就是說從當初界定數字以此強調與傳統登山不同的技巧(skill)與裝備轉換從科學的負重高低對於身體生理表現的輕鬆程度來思考。
或許輕量化的量化定義可以變成:
三季三天兩夜的行程基本重量加穿著重量的數字:
在體重10-15%為輕量(LW)
在體重10%以下為超輕量(UL)
如前所言,這樣的輕量定義因體重不同而產生的高低是否合理,我們應該打個問號。又或者我們可以做個綜合定義,就是摻在一起做撒尿牛丸的概念─保留原本的基本重量定義或加以調整,再加上以體重比例算出的重量做為Skin out或不計消耗品的負重上限。至於體重則以10kg或5kg做為區間來涵括,藉此保留空間彈性。
至於負重的重量定義為何?是像原本定義所指只有基本重量,還是Skin out的重量?我是認為至少穿著重量是應該要與基本重量合併計算就是,畢竟兩者在負重的呈現性質相似沒有必要分開計算。當合併算穿著重量與穿著重量,看似用體重百分比計算得出較本高的分級數字,在把基本重量與穿著重量合併計算後, 結果看來也會比較趨近原本的分級。
那在體重10%以下還要再分級嗎,像是原本UL甚至SUL以下定義還有意義嗎?老實說,我不知道背3.5公斤跟2.25公斤在相關數據上的表現差異,但除了數字不同還可以臭屁一下我是SUL等級之外..........就背負感這點來說我是說不上來。
當重量成為現今裝備設計製做時的重點,消費者也將重量視為選購時的參考指標,所謂輕量的裝備在市場成為主流並廣泛使用的結果就是我常說的:「滿山都是輕量化山友,滿地都是輕量化裝備」,雖然誇張但也有一定的寫實度。記得我在輕量化第二個十年文章的分析,當市場充滿輕量裝備,傳統所謂輕量與非輕量裝備的區別也更加模糊,人們不再需要特別購買所謂輕量裝備才能達到一定的輕量數字時,或許「輕量」此時就已普及成為平常不再特別或需要被強調。
登山輕量化的定義仍待努力:
經過三十年,登山輕量化被公認定義的似乎仍侷限在基本重量數字上,但重量數字不該是輕量化的唯一指標與解釋,畢竟重量可以用數字表現,但觀念、原則、做去這些的結合與運作卻不只數字這麼簡單。
登山輕量化究竟該如何定義才完整?當然現在仍是莫衷一是,但我始終是以一個方法論的角度來說明:「登山輕量化是結合觀念、技巧與裝備,透過加、減的原則執行讓登山者能在裝備減重、減量的同時滿足登山需求的方法」。
所謂「方法」是指要達成特定目標的結構性過程,因此輕量化的過程是結合觀念、技巧與裝備原素經由加減原則的執行最後達到裝備減重、減量並滿足需求的目標。這樣的說法或許仍不足以詮釋登山輕量化,但至少這是個人實踐輕量化多年後整理得出心得,也是個人執行輕量化的基本,在此提供大家參考。
舊的輕量化想法與做法被淘汰:
經過三十年,輕量化想法與做法都經過了時間與實作的驗證,我們可以看到其中具有一定實用性的被留存下來並廣為應用,但也有些生冷、不實用甚至空有理想的做法則會被遺忘。不說別的,我就想問像剪背包的織帶這件實際上還有多少人在做或做過?在輕量化經過三十年,我相信輕量化的技巧與方式也會再次重整與呈現,能通用、實用、好用、有用的想法與技巧必能長存。
不變的各種宣傳與包裝:
市場就是要靠宣傳與包裝這是消費者得認清的事實,但我認為錢應該要花在真正的需求與輕量上。針對需求而不是聽信宣傳,聰明的選擇而不是大撒幣或裝備競賽。不必被量化的裝備與數字所迷惑,不能量化的觀念.技巧.經驗更重要。需求、舒適、安全、樂趣,這不是你背著多輕或多貴的裝備就可以滿足的。所以我還是一而再的提醒,輕量的裝備與數字不等於登山輕量化,輕量化的成功與否絕對不僅僅由輕量的裝備來達成,所以不要再相信「輕一克也是輕量化」那種沒有根據的謠言了。
不斷推陳出新的材質與設計:
所謂輕量的材質與材質是一定還會再推陳出新,與其追逐最新.最輕,我是認為最簡單的設計才是實用也最輕量的設計,能經過時間的考驗的裝備一定有其價值之所在,回歸根本需求才不會隨波逐流。
便宜與輕量輕量可以並存:
輕量化最初的概念與代表人物是簡單、簡化甚至簡陋,與所謂高貴相去甚遠。但隨著輕量化昀的商業化與炒作,開始出現輕量化就是要花錢甚至要花大錢的說法與認知。其實很多輕量化裝備根本是在生活中隨手可得,甚至一些廠商也主打平價,像是中國的三峰、挪客等,都是有一定輕量卻不貴的品牌。你需要的不多但你想要的很多,有很多方法可以達成輕量的目標,花錢只是方法之一而不是唯一,更不要花了錢還不輕量才BI(台語)。真正輕量化強者是輕背包重量而不減鈔票數量,與大家共勉之。
輕量的未來或盡頭是什麼?
雖然輕量化是當前登山界主流之一,但從輕量化出現以來反對與質疑的聲音就一直都在。這些聲音不只來自外界,更有內部的反思。早在2012年就有人提出輕量化已死(Ultralight is DEAD)這個觀點,但在第三個十年即將結束前來看,輕量化不但沒死似乎還更加成長茁壯。
山行者豪哥 2025/11/0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